从感恩意识的缺失谈起

时间:2022-08-09 04:58:00

从感恩意识的缺失谈起

从感恩意识的缺失谈起

内容提要: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不知道怎样去感恩父母,以至长大后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分析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思考感恩的本质,并在自己教学中如何实施感恩教育,真正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教育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 键 词: 感恩意识缺失 感恩教育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是一则我在家访中的事例:

家长说:前天晚上我要求儿子写《我的外公》的作文,可儿子却问我怎么写?我说去写外公对你的爱吧。可是,他傻楞着头,却不知怎么去写?于是我给他提示,要求他去写外公对他的好,去找一些特别感动的事例来写,可是他还是不知道写什么?于是我再次提示,要求他说说外公对他的好和爱,可是他想了半天还是不知道外公对他好在哪里,爱在哪里?他只说了一个事情,就是说在晚上他肚子饿的时候,要吃东西,外公总会给他去做。除此外,他就说不出其他什么来了。我当时很生气,在我的眼中,我的父亲倾注了他的很多精力去疼爱我的孩子,我已经感动不已,可是他却说不出外公对他的好,当时我的声音大了,就骂了他几句,他落泪了,我只能缓和口气,再问他,外公每天是怎么对你的?你来说一说。他说,“早上6:30叫他起床,把我的书包从三楼拿到一楼,然后送我去学校,包括吃早饭。中午在1:00总会叫我去学校,有时还要送我,下午如果稍迟回来,就会去找我。”我的孩子从小就跟父亲长大,父亲将近70岁了,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他都一如既往地去送外孙,接外孙,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问外孙回来了没有。可见他对我儿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在我看来,我感动至极,可是我的孩子,一个13岁的男孩,他却居然没感受到外公对他这么多的无私的爱。

回来后,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这是我班级一个比较乖巧的学生啊!我一直认为,他在家里肯定也是一个比较懂事的孩子,孝顺父母肯定没问题。可我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事例。我开始反思到底是我们的孩子缺失了感恩还是我们没有给他们一个感恩的教育环境?于是,我马上针对这个问题对八、九年级的同学进行调查,结果是一样的,许多学生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当然也就没有回报父母的意识。看来,感恩教育对他们是缺失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不尊敬父母,而是没有这种意识,从而不能获得一种责任感,不能形成一种内驱力使自己“向善”,主动理解学校的管理与要求并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多想想父母,养成感恩父母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只有让学生学会感恩,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温室里培育不出感恩的花朵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孩子,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给孩子吃,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有的学生,饭还要大人喂着,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他们只知索取却不知回报的“伸手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更是在家里随心所欲,在孩子的观念中,其实家庭根本没有给他们塑造什么事是他们应该自己做的,这就造成了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感激。即使是在学校中学习成绩的佼佼者,老师心中的宠儿,同学学习的榜样,他们也习惯于掌声和鲜花,却很少想到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在这样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

现在谈到父母的爱,都认为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都持一种讴歌的态度,事实上可能错了,我们是不是有意或无意淡化了回报意味?甚至有些家长说,我们两个有劳保,将来不要小孩负担,不要她回报什么,虽然说的可能是事实,但却淡化了子女的回报意识教育,没有使其养成感恩意识,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所以有许多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育置若罔闻,因此有时我们的许多教育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

从社会大形势看,有些公民不把感恩当回事,把 “人人为我”服务当作理所当然。在每年的三月新风月中,有少数公民把雷锋小组为民服务当佣人使,认为此时不服务白不服务。社会上有 “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说法,其实这是服务的不对等造就的。“人人为我”是对等 “我为人人”的,把为我服务当作理所,不知感恩。造成为民服务的大环境不好,得不到对等的服务,指望有持久生命力的服务是肯定不可能的。在这样耳濡目染环境下熏陶的孩子,知恩图报的意识当然很淡薄。

二、感恩教育的本质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恩戴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

从感恩教育入手,使学生感悟到: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从而让他们树立起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学习任务。

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对他们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在实践中培养感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认为,感恩教育,必须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我试图分三个部分来实施感恩教育,第一部分即是首先感恩教育要倡导身体力行。

对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必须从成人社会中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曾这样写到,“学生们连教师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充分表现出学生的 “向师性”和 “模仿性”。作为教师,尤其需要用自身积极的行为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悦纳自己,进而通过学生对教师产生的 “偶像感”来引导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用人格魅力来感化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意识,做好 “感恩”榜样,尤其是和学生紧密接触的 班主任老师。

今年,台风“桑美”肆虐我县,给我县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我校也受到了重创。开学了,学校准操场还没有完全修好,还有很多民工在操场上修建。一次体育课,学生在次操场上自由活动,我刚好也没课,也在次操场。当时我看到民工正汗流浃背地劳作着,我什么也没想,就把放在餐厅上的凉茶盛好给他们端过去,学生看我这样做,后来很多学生也纷纷学我的样子,演绎了一幕很感人的画面。校长在周前会上给我们班级大大表扬。后来有个学生在周记上这样写到:“从小开始我还没有看到老师为工人端茶,今天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是我们对体力劳动者的尊重,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我很感动。”只有当教师自己有了感恩的情怀,才能以自己的 “磁场”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情感,学会感恩。

第二部分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我分三个层次,首先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其次是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最后是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感恩,从而学会感恩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我采取下列措施:(1)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直接寄给家长;(后来我们全校都举行这样一次活动,家长反映甚佳,有家长说,“从小到大,还没有真正听过孩子对他讲的这些很感人的话,看了之后,觉得孩子好象长大了很多,很欣慰。”)(2)双休期间实践一次感恩行动(为父母做家务事,或为父母洗一次脚等);(3)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聘请全体家长参加,使全体同学与家长产生共鸣。(4)开展 “我最感动的父爱或母爱”评选活动,让学生选出自己父爱或母爱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在班级里交流,最后由班委同学推选出特别感动的事情,以黑板报的形式刊登出来。

在进行第二层次时,和学生一起描述教师的辛苦与劳累,付出与收获,压力与待遇,让学生理解老师,体贴老师,尊敬老师,回报老师的教育。我抓住教师节这一契机,让学生角色置换,说说当教师的艰辛,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节日也是学生感恩老师的节日;对老师来说,教师节也是“爱生节”,我和任课老师走访班级的困难生,给他们送去爱心。通过互动,让大家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使学生达到“我有一颗感恩的心,虽然有些老师的课我不喜欢,但我会努力地去听,因为我知道老师深夜备课的苦心”的境界。

在第三层次上,要求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晰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要求学生时时去寻找生命中让你感动的事例,让这种感动不断内化自己的心灵。比如,学生阅读了一篇内容深刻的好书,把这种好书的感悟写下来,;看了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当时会潸然泪下,黯然神伤,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遇到别人做了好事,把它深深记在心里,并也要自己为别人做好事,让爱心不断传递。通过各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真正能体悟感恩,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要求家长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为此我召开多次家长会,向家长说明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家长在家里一定要留出一些事情给孩子自己做,只要是孩子可以做的,尽量由孩子自己完成,如自己房间的打扫与整理等等,培养他们的自立和责任感。还有要经常带孩子看望祖父母家或外祖父母家,培养他们的孝心等等。我认为,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默契配合,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成果。

在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多学期以来,我发现我们班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任课老师反映上课讲话的同学少了,学生时不时在周记里都会说起父母的辛劳,去参加公益劳动也没有同学推托了,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更强了。我知道,这是感恩教育以来所取得的成果。但是,感恩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这种感恩意识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几件事情就能完成的,它是内心的一种感化,需要长时间熏陶与培养,因此感恩教育要贯穿于我们教育的始终。

我坚信: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学生的情感是可塑的,学生的情感是感人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舍得倾注培育和引导的爱心和耐心,那么,我们收获的必定也是感动的。

  参考文献:

1、邱伟光《怀感恩之心 行报恩之举》——《思想理论教育》2005.10

2、王争《感恩教育寻求德育实效》——《思想理论教育》2005.10

TAG: 从感恩意识的缺失谈起

上一篇:在强化代数意识中发展数学思维 下一篇:论怎么编导儿童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