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时间:2022-08-09 01:49:43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强调教师的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活动的中心是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设置情境,方法引导。

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教师在课堂中袖手旁观,相反为了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语文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情境的成功创设非常有利于把学生带进学习中。教师要对教材认真发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充分利用语文人文学科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构造优美情境,走进学生的心灵。即使简单的导入,也可精彩纷呈。可以使用生活小故事引入,可以从引入诗歌入手,可以温故而知新,方式多种多样,是否能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却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也取决于教师。运用电教手段,借助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散文语言优美,配乐朗读相得益彰,这种方法能够成功创造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兴趣,能提高其对语文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古诗文的教学使用课件,把诗文的意境用画面展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涵。至于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则可大量搜集图表、图片,直观生动地展示枯燥的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教师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重难点,还应该相应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能力的同学都得到发展,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学生喜欢带有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果学习任务长期简单化,学生就难以获得成功感,学习的动机就难以维持,从这个方面考虑,教师适当地提出一些超出学生水平的问题,学生反而能在挫败中激发起斗志。熊熊的斗志之火一旦点燃,学生的积极性必然大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必然能够得到增强。

2.开端激趣,相机诱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它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对学习充满热情。激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通过语言、音乐、绘画等多种手段实施。如《愚公移山》一课,配以《愚公移山》的歌曲导入,这是以情激趣,既可在音乐享受中进行情感教育,又可直接通过歌曲了解愚公精神。分析《死海不死》时,教师可列举几个世界之谜,提出话题:“死海也是一个世界之谜,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的提高,死海之谜已被解开。”这是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急于知道死海是怎样一个谜,谜底是什么,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3.设计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设计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真正内涵,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哪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环节。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应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而且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4.尊重学生,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汉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有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扬学生所长的教育过程观、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坚持“三精出彩”, 重在“授人以渔” 下一篇:如何提高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