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习语间的文化差异

时间:2022-08-08 06:26:36

浅析英汉习语间的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从形式到内容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不同文化、思维方式及民族特征等的影响,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必定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英汉两种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上的语言,它们各自反映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本文对英汉习语进行比较,分析造成其文化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语言习语差异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所精练出来的短语或短句,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而又独特的表达方式(张培基1986)。本文所指的习语,就广义而论,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习语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适用于比喻别的事物。习语一般都是短小精悍,干净利落,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语言(张培基1986)。因此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并容易流传和推广。由于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差异,造成了不同民族语言意义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英语是“拼音”文字,属印欧语系,而汉语则是世界上少数象形文字之一,属于汉藏语系。它们各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间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语言的表达方式体现一种文化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要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表现。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能展现出这个民族文化形态的绚丽多彩(李雁波1995)。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当受到不同文化、民族特性等影响时,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必定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本文试图对英语和汉语中的一些习语进行比较,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一、地域性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极丰富的习语,其中有许多是同义或意思相近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民族形式(张培基1986)。英国是一个渔业发达的岛国,因而在英语中有许多习语都来源于航海事业。例如: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如果变成了富翁),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In deep water(在水深火热之中),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water a far quencheth not fire(远水救不了近火),The sea complains it wants water(大海抢怨水不足),The sea refuses no river(江海不拒细流),The sea hath fish for every man(大海有鱼,人人可得)等;而中国的许多习语却与江河有关,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到黄河心不死等等。这都是由于中国文化是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汉民族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所决定的。中西民族文化这种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西民族的语言。

英汉的某些习语不同,与两个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差异有关,在汉语中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蓬勃发展,而在英语中的同义习语则是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样),这是由于英国不出产竹子,但是森林茂密、气候湿润,最适合蘑菇生长。英语中bamboo(竹子)一词是外来词。还有不少英汉习语,字面上虽未直接提到某一地名,却仍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本民族的地域性特征。如:“东风压倒西风”,“东风”对中国人而言是“温暖”的象征,代表着“正义力量”。在汉语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有“东风报春”之说,因而中国人偏爱东风。可对英国人来说恰恰相反,英国人讨厌东风,因为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东风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寒风,象征“寒冷”,与中国的西北风相似。英国的“报春之风”则是西风。如不了解这一背景,在翻译时就可能会闹出一些笑话。

二、习俗差异

习俗文化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徐继明、缪建英1996)。东西方的许多习惯不同,语言的借喻也不同。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问:“吃过饭没有?”“你去哪儿?”等等是很自然的事。诸如此类的问候语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字面上的意义。因此回答也很自由和含糊。但是,如果向西方人打招呼时用这两句话的话,他们就会理解为对方在间接的邀请他们吃饭,但中国人说这两话时却并没有这层意思。对于“你去哪儿?”这句中国式的问候语,西方人往往会认为询问他的私事。因为西方人打招呼一般只说:“你好(Hello)!”或“早上好(Good morning)”就行了。在中国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常说:“路上辛苦了”以示关心,但对西方朋友则应该说: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旅途愉快吗)?如果说:“You must have been rather tired after such a journey?”这样是很不礼貌的。

在大家谈天时,中国人经常谈论的问题是有关双方年龄,家庭和薪水的。但对于西方人来说,如果不是关系相当好,是不能接受这样的问题的,因为西方人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冒犯人的,不礼貌。他们会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总之,中西方人都可以接受的话题一般有关工作、学习、兴趣爱好和假期等。

中西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中西两国人民对狗却有着不同的传统看法。尽管中国人也养狗,但在汉语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一般人们都厌恶,鄙视狗,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狗吠非主”等习语都是与狗有关,而且都含贬义。而英国人一般对狗都有好感,认为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除了一部分习语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如圣经把狗当作龌龊、下贱的动物),大部分都没有贬义。有许多习语都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普通生活、行为。如:dog-tired表示“非常疲倦”,字面意思是“象狗一样疲倦”。因为英国人常看到自己的狗从外面回来时,如果很疲倦,就会像死去一样躺在地上,后来就用来形容人的疲倦。Sick as dog形容人“病得厉害”,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give a dog an ill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词),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等等。任何事都得一分为二来看,汉语中也有“看家狗”,“狗不嫌家贫”等习语,也算为狗说了几句公道话。与此相反,英美人士也不尽说狗的好话,也有说坏话的,如:a dog in the manger(损人不利己),a sly dog(偷鸡摸狗之人),dog returns to its vomit(恶习难改,故态复萌),本语源出《圣经箴言》第26章第11节及《圣经・彼得历书》第2章第22节。

三、宗教文化传统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传统主要指中西民族各具特色的古老迷信和远古神话传说以及两个民族截然不同的。它对习语的产生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方面主要表现在不同民族的禁忌、崇尚之情。中国人习惯脱口而出的话是:“天哪”、“哎呀”、“老天哪”。中国人用“老天保佑”来表示对某事的祈求未曾预料的好结果。人们都相信“佛主”在左右人世间的一切。“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习语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国的宗教文化生活。而英国人则用“God bless”(上帝保佑)来表示对某事的祈求。这都是由于英国人信奉基督教的传统所引起的。”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Juta’s kiss”(犹大的吻)、“God helps the poor for the rich can help themselves”(富人能自助,但愿上帝助穷人)、“God’s mill grinds slow but 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都与英国的宗教文化传统有关,有许多习语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本民族的影响。

在汉语习语中,“龙”具有颇为神奇的褒义色彩,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历来都把“龙”视为民族至高无尚的,神圣的象征。在人们的头脑中龙能“吞云吐雾”,住在“水晶宫”中的“龙王”具有难以想象的神力。人们用“龙腾虎跃”来比喻行动矫健,“龙争虎斗”比喻双方势均力敌,斗争激烈,“龙”被人们赋于了神圣、吉祥的意义。而在西方国家,“龙”在传说中是凶残,硕大而贪得无厌的野兽,常无端危及人类的生存,在作形象性词语时,“龙”被用来指凶暴的人,有时用来指青年妇女的严厉。西方人们对“龙”没有丝毫好感。“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中国人用“望子成龙”来形容父母希望子女出人头地,如不了解这一原因,英国人是很难接受的。

四、历史典故

历史传说中的典故也常在习语中出现,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沉,往往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和翻译(钱维藩1986)。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三顾茅庐”等等。英语典故中的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如:Pyrrhic victory指纪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王国(Epirus的国王),他曾于公元前279年率兵击败罗马军队,但牺牲惨重。所以这个短语被用来指付出极大代价换来的胜利。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藩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Achilles spear(能伤害人也能医治创伤的东西)等等。

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演变,习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它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以及民族特点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对“习语”的观察与研究,如果对两种文化的差异不了解的话,在交际中就容易产生误解。所以,中国人与西方人都有必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这样才能在交际中更好的相互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论英语的汉译英再论汉英翻译技巧[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北京P76

2.钱维藩.希腊罗马神话典故及翻译论汉英翻译技巧[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北京P318

3.李雁波.从汉语和英语的习语看民族文化的差异.[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5.1 P74

4.徐继明、缪建英汉英俗语的形象联想及其民族文化背景.[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P38.39

上一篇:交际应用类书面表达写作探究 下一篇:你就是我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