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学生语言发展的一点体会

时间:2022-08-08 06:25:38

孤独症学生语言发展的一点体会

孤独症是一种发生于学生早期的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它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感知、语言、情感,尤其是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发展。“极度自我封闭”和“强烈保持原样不变”是孤独症的两个主要症状。

一、个案简介

我们班有一个方同学,男,12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存在以下几方面特征:

1. 在语言发展方面:他说话结巴,说话时总是伸出舌头,没有主动和别人说话的意图。他不会把语言作为与人交流的工具,而且不会正视着与他人对话。

2. 在行为表现方面:他不愿意跟别人对视,他对按顺序记忆非常强,却缺乏与具体的现实生活的联系。他听到有节奏的音乐会很专注,看到快速的画面变动,就会聚精会神眼睛紧紧盯住闪烁的银幕。

3. 在交际交往方面:他缺乏与人建立情感的能力。他对周围的事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缺乏与人交往的意识,不能发展友谊。他更不会扮演角色,且对角色游戏根本不感兴趣。

4. 在情绪反应方面:不能说他的缺点,说他不好,他就会表现出不满,不配合老师的课堂活动。他兴奋时会不停地拍打课桌笑,不高兴时会说出脏话表示不满,甚至有时会故意摇晃凳子表示反抗。

他的语音、语法基本没有问题,所以他能“鹦鹉学舌”,能“漫无目的”或者“口若悬河”地说话,他的问题出在语义理解和语言运用上。他的交流基本上都是单方面的,语言内容是重复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如知识状态和意图等,所以他不明白自己和别人在说什么,为什么要说这些,什么话应该在什么时候说。

二、训练措施

1. 抓住契机。我针对方同学的语言缺陷,对他进行了教育和训练。

抓住时机,可以进行语言相关能力训练:观察人与物,听从老师指令,理解别人。要给他丰富的评议刺激,可以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练习说话,如“全老师在干什么?”要注意目光与他对视;也可以对着实情说话,如“老师为什么批评小宇了”,“今天谁受表扬了,为什么受表扬了”。开始时他不正面回答问题,我反复强调提问,他逐渐有了回答的意识,在他回答正确时对他进行赞赏,表扬他“很好”、“真棒”。通过不断反复、连续的强调、练习,现在如果再问到问题,他已经能正确回答了。抓住契机就是要注重言语沟通,主要刺激他的语言表达,同时要在他回答对的时候重复“对,你真棒!”让他增加交流的信心,以此达到语言概念的深入效果。

2. 系列语言游戏。方同学是个认知较好的12岁孤独症男孩,现在学习普通班三年级语文。我们开始尝试了意图理解的游戏,只是使用的物品在不停变换。现在的他能够挑选喜欢的同学一起参加这个游戏,只是我们尝试了不同的玩法。

我们在桌子上放一块巧克力和一块小饼干,请方同学猜猜我们想给他什么,猜对就给他。当然,这两样东西都是他比较喜欢的。

方式1:直白的话

刚开始这方面训练时,老师自言自语地说:“想给你什么呢?饼干吧。”然后注视着饼干,说:“猜,我想给你什么?”“饼干”方同学说。老师赶快把饼干给他,很夸张地说:“猜对了,我就是这样想的”。

方同学很喜欢巧克力,有时嘴里重复老师说的话说:“饼干”,但是手却伸向了巧克力。老师把两样东西分别拿在手里,夸张地说:“你猜对了,就是饼干”,然后把饼干递给他,他迅速放到嘴里,念叨着:“巧克力!”

老师赶快自言自语:“这一次想给你什么呢?巧克力吧。”然后笑着注视他:“猜,我想给你什么?”

“巧克力!”“对,就是巧克力,我就是这样想的!”

在方同学可以理解“有话直接说”中的表达方式后,我们采用否定表达方式,如“我不想给你饼干,猜猜我想给你什么?”“我可不想给你饼干!”等。

方同学确实不出乎我们的意料,总是会不假思索地选择饼干,忽略否定句子的意思,老师会拿着饼干和巧克力,用夸张的语气说:“我不想给你饼干!”同时,把拿饼干的手收到胸前,然后伸出拿巧克力的手,说:“我想给你”。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

在方同学能建立起“不”的概念后,老师减掉动作,直接说:“我不想给你巧克力,我想给你什么?”“我不想给你吃巧克力!”

方式2:肢体表达

“我想给你什么呢?”老师说完后,指指巧克力,然后笑着问方同学:“猜,我想给你什么?”

有时候方同学会说:“巧克力”,有时会用手指巧克力,老师马上给他巧克力,一边点头一边告诉他:“你猜对了!”

接下来,老师用努嘴的动作代替手的动作,问:“猜,我想给你什么?”方振宇猜错的时候,老师一边摇头一边继续努着嘴说:“我想给你的是那个”。

方同学很快就能够明白努嘴、摇头、点头代表的意思,但是有的时候在这个环节需要动作加语言提示。

当方同学明白老师的动作时,教师就去掉语言,采用单纯的动作交流。老师拿出巧克力和饼干,放在两个小碟里,就像魔术师一样在他面前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上,用手指一下方同学,向巧克力努努嘴,然后注视着方同学,等着他回答。在答对的时候向他点头,竖起大拇指;在答错的时候摇头。当他适应后,交换角色,让他作决定,老师来猜。

在方同学明白词语表示含义后,就减掉动作,直接用“支支吾吾”的话表达。

方式3:眉飞色舞地传情

有时我们拿出巧克力和饼干,放在两个小碟里,说:“猜猜看,我想给你什么呢?”

“巧克力!”方同学回答。我收起小碟子,皱皱眉,摇摇头表示否定。

“饼干!”他回答。我微笑点头表示肯定,把饼干递给他,同时说:“你真聪明,总能猜到我想的事!”

在他明白表情表示的含义后,减掉动作,直接用表情反馈。

在这个游戏中,他遇到一个较大的困难,他看到我们的表情,能明白夸张的表情,而对于一些细微的表情传达的意思不太理解,所以我们应用了表情卡片,用不同级别的笑脸和哭丧脸给予反馈,然后再过渡到真实的人脸加语言或动作辅助来帮助他理解。

3. 运动训练法。这是根据他感觉能力的发展状况,以游戏的形式让他在活动中做符合他需要的游戏活动。我们的大锻炼可有一项活动拍皮球,方同学开始时只喜欢拿着皮球到处乱窜,而且总喜欢坐在篮球架下看着别的孩子拍球,或者扔球投篮。我与他玩起了传球游戏。因为他不会拍球,所以先玩这个简单的游戏。起先方同学的眼睛总是看着别的地方,该怎么操作一无所知。于是,我一遍遍地给他演示,同时讲解球应该在地上先弹一下,然后用双手抓住。接着,让他尝试着学做。看得出来,他一开始学还真是有困难,我不断采取鼓励措施“我们一起做”、“再试试看”、“你一定能行”,在鼓励的同时手把手教他。这样,他渐渐地有了一点兴趣,然后慢慢尝试着,一次比一次表现好。很快,他就能跟我起玩了,而且在玩的同时,他也能跟我一起用语言表达“好”、“一定行”。感觉综合训练法就是用语言和行动鼓励他们,逐步克服平常教育训练中能力不足、训练形式枯燥等原因,逐步培养他的兴趣,让他感到快乐,进一步有效地化解他因做不到而产生的焦虑,并逐步协助他建立起足够自信心。

看到方同学所取得的进步,我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对孤独症学生进行一系列因时制宜的言语训练,让孩子在训练中得到启发,调动他们对事物反应的积极性,不断矫正他们语言方面的缺陷,从而达到训练教育的效果。

上一篇: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下一篇: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变化的探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