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分析大豆品种及结构对种植效益的影响

时间:2022-08-08 04:34:05

试验分析大豆品种及结构对种植效益的影响

[摘 要]大豆产量来源于光和产物,光合作用是决定光和产物的重要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等源流库的一系列生理过程主要通过植株地上部茎、叶片等器官来完成;地上部冠层的繁茂与否由截获太阳光能的多少决定,地上部各器官的生长发育与地下部健壮的根系吸收水、养分的丰缺和及时输送相关联。

[关键词]大豆 品种 结构 效益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33-01

1.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绥农14、黑农48、合丰25、 大民168,每个品种设立三种密度,公顷保苗30万株、32万株、35万株,每处理以公顷保苗30万株为对照。试验地点设在某乡的承包田内,试验地为丘陵岗地、薄层黑土、土壤肥力中等。对照垄距65cm ,处理垄距43.3 cm ,垄上双行拐子苗,单行株距分别为10cm、12cm、14cm,5月16日人工扎眼播种。

1.1 不同生育时期株高、叶片数的测定

幼苗期6月22日、开花期7月9日每处连续调查10株,重复3次,田间测定各处理的株高、叶片数,取其平均数。结果详见表一。

1.2 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量的测定

在大豆开花期每点调查5株,测定根长、根数、根瘤数、地上与地下器官的干、鲜重,将植株地上与地下分离后,置于105℃烘箱中1小时、至恒温72℃ 10小时后取出、称重,取其平均值。结果见表二。

1.3 粒茎比的测定

不计叶片、叶柄、荚皮的重量,只以成熟时子粒与茎杆重比值来表示。

1.4 结荚高度的测定

从植株基部量至第一结荚部位的高度,结荚高度是植株倒伏和提高结荚率的标志之一。

1.5 产量因子的测定

收获前每处取有代表性的3点,每点测3平方米,连续测10株,测定产量因子并计算产量。

2.结果分析

2.1 植株形态性状

由表一看出各处理生育前期与中期株高、叶令的变化是不相同的,前者株高、叶令随密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后者随密度的增加变化较大。绥农14处理2较对照高16厘米,绥农14、168对照都较处理多1-1.5片叶,结荚高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各品种中两个处理均高于对照,差异最大的是处理168。结荚部位越高植株越高,地上部徒长现象表现越严重,易倒伏的危险性越大。这是因为生育前期单株营养面积完全能够满足个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不受群体密度的影响,而生育后期随着密度的加大,个体发育空间受限,对光、水、肥产生竞争,使地上、地下生长各有侧重,表现在形态方面十分突出。

2.2 对光能的利用率

由表二看出,不同品种同化光和产物的能力不同,光能利用率也不尽相同,品种之间不同生育时期变化规律不同,苗期地上、干、鲜重各品种间处理高于对照,最重的为黑农48>168>绥农14>合丰25,处理间表现最好的是168,地上干重20.7克,其次黑农48对照干重18.75克,品种内个体(单株)表现为对照>处理1>处理2,第三绥农14,最次合丰25,但是单位面积的干重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增大,即单位面积即群体内光和产物随着密度加大而增加。

2.3 对水肥利用率

由表二看出各品种之间单株根长、根瘤数变化规律,对照>处理1>处理2,但单位面积内根系生长量与密度成正比,这就为群体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肥条件,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各项指标次序为黑农48>168>绥农14>合丰25。

2.4 经济性状

由于整个试验是在田间操作的,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单株粒数的表现是品种内处理间对照>处理1>处理2,绥农14单株粒数达到54粒、12克,合丰25最少35粒、11克,百粒重的表现是对照处理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差0.3-1.7克。

2.5 产量结果

在所设计的几种密度中各品种增产效果并非一致。表现较好的是黑农48,平方米保苗36株,亩产达到239.7公斤,较对照增产13.6%;绥农14随密度的加大增产显著,增产41公斤,增产率11.2%,最高亩产200公斤;168三种密度增产效果不突出,合丰25随密度的增加增产幅度最大增产18公斤,增产率17%,但亩产量不是最高的,这与品种本身的增产潜力有关。

3.讨论

3.1 品种与密度

不同品种因其株形、叶形不同,适宜栽培的密度不同,以主茎结荚为主矮杆半矮杆叶片狭长形品种密植栽培增产显著。

3.2 密度与施肥种类

同一品种因其栽培密度不同施肥水平不同,对产量因子控制最为突出,直接影响地上、地下协调生长,决定着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最佳比例。

3.3 密度与生态条件

同一品种在干旱、瘠薄的岗地、漫岗地、冷凉条件下适宜密植栽培,反之在湿润地区、土质肥沃的二洼地、积温较高的年份应以稀植栽培较为合理。

上一篇:抗菌肽对细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应用现代管理手段降低煤矿材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