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稻栽插密度对比试验

时间:2022-09-17 02:26:21

摘要 中稻栽插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稻产量与栽插密度的关系紧密,通过增加用种量和提高栽插密度来提高产量主要以增加基本苗数和有效穗数实现,但这样容易导致田间荫蔽,加重纹枯病的发生。因此,在修水县山区中稻生产上,穴插1粒、2粒谷苗的密度分别以27万~30万、18.75万~22.50万穴/hm2为宜,折合用种量分别为11.25、15.00 kg/hm2。同时必须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提早晒田控苗,提高成穗率,做好纹枯病防治工作。

关键词 中稻;栽插密度;穗粒结构;产量;纹枯病;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076-01

中稻是修水县的主要稻作类型,2011年笔者进行了中稻栽插密度对比试验,以明确中稻不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中稻品种为新两优6号。试验设在修水县山口镇桃坪村2组一农户的责任田内,供试土壤肥力中等,试验前取土检测结果显示,土壤pH值5.9,含有机质22.3 g/kg、碱解氮123 mg/kg、有效磷10.7 mg/kg、速效钾74 mg/kg,排灌方便,前作冬闲。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密度处理,分别为:13 cm×27 cm,穴插1粒谷苗,折合穴数28.125万穴/hm2,用种量11.25 kg/hm2(A);17 cm×27 cm,穴插1粒谷苗,折合穴数22.500万穴/hm2,用种量9.00 kg/hm2(B);20 cm×27 cm,穴插1粒谷苗,折合穴数18.750万穴/hm2,用种量7.50 kg/hm2(C);13 cm×27 cm,穴插2粒谷苗,折合穴数28.125万穴/hm2,用种量22.35 kg/hm2(D);17 cm×27 cm,穴插2粒谷苗,折合穴数22.500万穴/hm2,用种量17.85 kg/hm2(E);20 cm×27 cm,穴插2粒谷苗,折合穴数18.750万穴/hm2,用种量14.85 kg/hm2(F)。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28.8 m2,周围设置保护行,小区间以隔行分开,隔行距离为40 cm。

1.3 试验实施

中稻于5月12日播种,育秧采取湿润育秧方式,于6月10日移栽。移栽前折算大田用种量,主要根据秧田实际成秧率的70%、种子实际发芽率的85%进行折算。大田施45%复合肥450 kg/hm2作基肥;移栽后7 d追施尿素150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结合除草进行;穗肥于晒田复水后追施,一般施尿素60 kg/hm2、氯化钾45 kg/hm2,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生产。于9月28日收获。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分别在苗期、孕穗期和穗期详细观察各处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情况以及水稻抽穗情况。考察中稻的基本苗数、有效穗数、结实率等性状,成熟期在每个小区随机选取2 m2统计有效穗数,并以此进行折算。在每个小区随机选取5蔸进行考种,统计并折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1-2]。收获时按照小区单割、单打、单晒,统计小区实际产量,并进行折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插密度对中稻穗粒结构的影响

由表1可知,随着密度增加,有效穗数呈随之增加的趋势,在穴插1粒谷苗的3个处理中,处理A比处理C多34.5万穗/hm2;在穴插2粒谷苗的3个处理中,处理D比处理F多15.0万穗/hm2。在穴插1粒谷苗的3个处理中,穗总粒数以处理C最多,结实率3个处理之间基本相近;在穴插2粒谷苗的3个处理中,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都比相应穴插1粒谷苗的要少,结实率差异也较大,处理D比处理F低5.2个百分点。说明在中稻生产上,穴插1粒、2粒谷苗的密度分别以27万~30万、18.75万~22.50万穴/hm2为宜,折合用种量分别为11.25、15.00 kg/hm2。

2.2 不同栽插密度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中稻不同栽插密度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在穴插1粒谷苗的3个处理中,以处理A产量最高,达7 284.72 kg/hm2,处理C产量最低,仅为6 715.28 kg/hm2,前者较后者增产569.44 kg/hm2,增幅8.48%,产量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在穴插2粒谷苗的3个处理中,处理F产量最高,达7 038.19 kg/hm2,处理D产量最低,为6 347.22 kg/hm2。结果表明,中稻穴插1粒谷苗时,最好采取适当密植的方式,以增加基本苗数从而提高产量;在穴插2粒谷苗时,最好采取适当稀植的方式。当用种量超过15 kg/hm2时,随用种(上接第76页)

量与密度增加产量反而降低。

2.3 不同栽插密度对中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中稻不同栽插密度处理间纹枯病发生情况也有轻重。穴插2粒谷苗的3个处理纹枯病平均发病株率为29.53%,平均病情指数为12.33,分别高于穴插1粒谷苗相应的3个处理17.1个百分点和5.56。说明在中稻生产中增加用种量和提高栽插密度时,要特别重视做好纹枯病防治工作[3-4]。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中稻产量与栽插密度关系紧密,通过增加用种量和提高栽插密度来提高产量主要以增加基本苗数和有效穗数实现,但这样易加重纹枯病[5-6]。因此,修水县中稻生产的穴插1粒、2粒谷苗的密度分别以27万~30万、18.75万~22.50万穴/hm2为宜,折合用种量分别为11.25、15.00 kg/hm2,同时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提早晒田控苗,提高成穗率,做好纹枯病防治工作。

4 参考文献

[1] 潘圣刚,黄胜奇,江洋,等.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3):134-138.

[2] 吕荣海.不同栽植密度对优质杂交稻群体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0-43.

[3] 杨沫.秧龄和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数学模拟[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3):1-5.

[4] 谢以泽,张银华,叶信祥,等.密度与氮肥水平对早籼稻中嘉早17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1(1):80-82.

[5] 宋宪青.不同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52,54.

[6] 张志红,张青华.不同密度和肥力条件对丰两优香一号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25-1326,1338.

上一篇:兴平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高品质棉花新品种高产示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