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哲学思想的渗透探讨

时间:2022-08-08 04:06:20

在教学中哲学思想的渗透探讨

摘 要:哲学作为研究整个世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渗透哲学思想,可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教学内容,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有效提高综合素养。

关键词:哲学渗透;教学方法;重要极限

当今,哲学已然成为了一个流行词,人们喜欢把任何学科都与哲学联系到一起,比如生态哲学、技术哲学、生命哲学、物理哲学、管理哲学等。究其原因,是因为从学科发展史来看,一切学科的最初源头和最终归宿,往往都是哲学。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及其事物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辩证地体现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

教学作为教师“教”这一特殊实践活动和学生“学”这一特殊认识活动的有机统一体,“教”不应该是学科知识的简单灌输,“学”不应该是学科知识的简单记忆。教学除教授科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较之具体知识,思想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哲学能以简单明了的词句表达出深刻的意义,哲学可以使人博学、慎思、明辨,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哲学思想,教会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哲学的思想武装头脑,无疑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素质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具体讨论哲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一、宏观渗透:用哲学思想指导确立教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重构教学评价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学法作为“方法之学”,历来受哲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和制约。方法论的前提必定是哲学。

1. 应用普通联系观建立了联系教学法,创建了边缘学科,创设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常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联系的观点用于教学就建立了联系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不要只是就事论事,仅仅讲授某个点,教学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纵向贯穿、横向联系,厘清知识间的复杂结构,形成知识链,最后构成知识体系。由于物质的联系是复杂的,使用联系教学法时,还必须讲清楚知识间的联系是直接联系还是间接联系,是内部联系还是外部联系,是本质联系还是非本质联系,是必然联系还是偶然联系。只有掌握知识间的复杂联系,学生才能透彻理解所学内容,才能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把不同运动形式联系起来了,物理学家奥斯特坚信电和磁之间存在某种潜在联系,经多年研究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开创了电磁学。正是这种跨学科的联系,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建立了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如把物理和化学联系在一起产生了物理化学,粒子性和波动性联系起来考察建立了现代量子力学。

我们甚至可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教学本身。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教与学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与学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在教学中,只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教学质量才能有效提高。

2. 应用发展观建立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规划教师个体发展,形成发展性教学评价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都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注意教材前后的连贯,使新知识成为已有知识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教学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某种意义上,“育人”之前应先“育己”。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发展。教师不应仅仅看做是一种职业,而应作为一种内在价值的提升被重视。教师的发展不仅仅是外部动力的推动,更应是内部成长的需要。从教学的发展来看,只有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教育事业才能跨越式发展。

传统教学评价在教学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局限性:评价主体单一,被评价对象处于无权地位;评价内容单一,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只关注活动结果,不注重过程发展。目前在教学中正尝试使用一种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发展性教学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仅考虑学生的过去,而且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性教学评价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成长计划。发展性教学评价更强调评价过程的持续性,更加注重评价对人的促进作用。

哲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是多方位的,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矛盾论用于教学,告诉我们教学要抓住重点,把握关键,合理分配课时,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矛盾论用于管理,告诉我们事情有轻重、有缓急,处理问题要有主有次、有先有后。矛盾论用于学生管理,告诉我们看待学生要一分为二,不要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二、微观渗透:阐明知识蕴涵的哲学思想,丰富知识点的内涵,拓宽知识点的外延

哲学是从具体科学中抽象出的最一般、最普遍的本质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反过来,哲学作为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因此,所有的学科知识本身都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1. 两个重要数学极限的哲学思想

在说到和两个重要数学极限时,大多数人对其重要性都解释为:两个重要极限是微积分计算的基础,通过两个重要极限可以推导出初等函数的极限。笔者认为两个极限之所以重要,除上述原因外,还在于它们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第一,体现了对立统一思想,把有限(1、e)和无限(x0)、无穷小(x0)和无穷大(∞)对立统一起来了;第二,验证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前一极限为三角函数sinx和幂函数x架设了一座重要的桥梁,后一极限把无穷小与无穷大有机联系起来了;第三,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如果条件改变了结果可能就不一样,如,;第四,说明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前一极限的实质是一个无穷小的正弦和该无穷小是等价的,后一极限的实质是一个无穷小和1的和的无穷大次方(该无穷小的倒数)趋于一个确定的数e。了解这一本质后,不用推导即可得出,,,因为它们的实质和两个重要极限一样。

2.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哲学意义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揭示了隐藏在自然界神秘面纱后面的客观规律,使化学研究由盲目转向理性、无意识转向有意识。元素周期表不仅在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哲学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第一,验证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门捷列夫正是在研究不同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中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第二,验证了质量互变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同族元素结构相似,随着核外电子层数量的增加,化学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内元素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导致元素化学性质发生质的变化,金属逐渐过渡为非金属。第三,验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华得到理性认识,又用理性认识指导研究实践。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量元素的特点总结得到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根据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准确推测出锗、钪、钋等元素及其性质。第四,验证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整个现代化学的一块重要基石,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推测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现在科学家能利用元素周期表寻找制取半导体、催化剂、化学农药、新型材料的元素及化合物。但是元素周期表中也有一些不规则性,比如氢在周期表中位置的特殊性、对角性规则、配位数增大效应、非金属元素不易成族价、惰性电子对效应和镧系收缩等。

教学应立足于知识传授,着眼于能力培养。著名日本数学家、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髓、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人们终身受益。”不仅仅是数学教学如此,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如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哲学思想,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学生就能以点及面,见微知著,深刻领悟所学内容,透彻认识事物本质。在社会中遇到新挑战、面对新问题时,学生就能运用哲学思想,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迅速抓住问题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福雄,温志雄.简明哲学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素霞.哲学思想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2007(16).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常心怡.“闲谈”两个重要极限[J].高等数学研究,2008(4).

(广州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中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中职学校中《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的教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