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层教学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时间:2022-08-08 02:42:25

实施分层教学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81-02

在新课改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在教学上分层要求,评价上更要分层评价。分析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归纳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分层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利用分层教学法的目的是逐步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宽优生的学习面。

一、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还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五个原则:第一、全面与和谐不可分割;第二、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第三、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第四、让学生有可以支配的时间;第五、尊重儿童,尊重自我教育。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失去兴趣,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二、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1.分析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工作;了解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

我校现在初中数学采用的是华东师大版教材,由于采用平衡编班,学生发展参差不平的现象甚为突出,我们在初期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此基础上参照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大致分为三层,并将三层学生交叉编入学习互助小组,以后的学习目标要求、作业布置、课外辅导、评价都依据这次的分组情况进行布置。

2.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比如:探究特殊角(30、45、60度)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时,我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数值,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又如在“19.1 测量”的探究中,我采用了实验课的形式。对于学困生,要求能够运用一种方法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在课前专门介绍了可以供他们选择的几种测量方法;对于中等生,要求能够找出至少两种测量方法,进行准确计算,课前不给予测量方法的提示;对于优生,要求尽量找出多种测量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课前教师也不给予提示。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逐渐出现了学困生易学,中等生乐学,优生好学的良好局面。

3.对作业分层布置,运用的是阶梯原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效。对程度较低的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拓宽知识面,提高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分层辅导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可以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自己头脑中的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理解,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不会完全掌握。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我主要强调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学困生巩固以前的知识,理解并简单运用新知识。对于中等生,我主要强调对本节知识的巩固掌握,采取练习的形式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优生,除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以外,主要强化他们对本节知识和其它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简而言之,我对学生的分层辅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扎实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后续知识的联系”。分层辅导如果做的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可忽视。

5.分层评价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快乐学习,自主发展

对于学困生,评价应该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即使某位同学考了6分,只要他确实尽力了,我觉得同样应该给予鼓励与肯定;对于中等生,也需要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帮助他们审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计划;对于优生,正确的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引导他们作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

不同的评价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数学成绩。

上一篇:高考美术中素描教学探析 下一篇:谈谈初中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