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视角下尊师爱生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2022-08-08 12:02:14

成才视角下尊师爱生的研究与思考

一、尊师爱生的必要性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现着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的授受关系,这种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常喻为园丁,喻为园丁的教师如何对待“幼苗”却不是任意的,不仅受到社会政治和教育制度、目的、方法等限制,更直接地受到自己劳动对象的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学生接受知识是从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始的,带有个体经验的特点,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过程受到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认识能力的制约,表现为原有的知识未必是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不正确的东西会抵制新知识的输入。另一方面,作为已经有了比较确定的知识的教师,对知识的掌握也并非尽善尽美。对知识不正确的乃至错误的传授,学生也会能动地抵制它的输入。师生这种授受关系的相互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在合作中取得教育教学的期望效果。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就是调节这种合作的协调器,是获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爱生是促进教学效果的催化剂,是把教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的中介环节。青少年学生正是自我意识成熟和情绪激荡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爱。情感上的满足会使他们信服老师,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力量,只有在这种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尊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只有在师爱中才能茁壮成长。尊与爱相辅相成,互相转化。就教师在师生关系的主导地位而言,爱是尊的前提和基础,尊而使爱得到升华。

二、尊师爱生的现实性

我国的教育,从封建式的教育转向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转变可以随着革命的成功而完成,而作为师生之间的道德规范不是随之马上转变的。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旧道德的转变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新旧道德之间的矛盾。

现在,教育战线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型的师生关系已基本确立。但中间有段时期教育受到了冲击,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产生了危机,使广大教师欲教不能、欲罢不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又恢复了生机,出现了大批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也出现了不少如张华、赖宁等当代学生的楷模。但就目前的师生道德关系而言,笔者认为也存在不协调的地方。

(1)尊师方面。有时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意识较淡,批评意识过强,造成教师的顾忌太多,对学生管而不严。社会上流传着“教师怕学生,家长怕孩子”的不正常现象;甚至殴打教师事件也时有发生,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学生伤害教师的事件。就大学生的情况来看,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过高。表现在:①视教师的虚心为无能。尤其是刚刚步入讲台的新教师,满腔热情地开始自己的耕耘,他们虚心向学生求教,然而却常常遭到学生的愚弄和嘲笑。②要求教师十全十美。对有缺点的教师不是提出批评,而是轻则视而不见、闻而不听,重则实行罢课。③把教师的严谨治学视为卡、压,形成逆反心理,盲目与教师扭着劲儿,不交作业,违反教学纪律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出在部分学生身上,却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热情。

(2)爱生方面。现在的学生从家庭教育开始,已不是过去的家长制教育,他们的尊卑、等级意识淡薄,民主、平等意识较强。相比之下,有的教师在平等观念上还有旧意识,表现在:①对学生的爱,仍然是喜欢“绵羊式”的,对思想活跃、敢提不同意见的学生感到伤脑筋。②良师有余,益友不够,重教书,轻育人。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呼吁教师要对他们“关心、理解”“不摆架子”“推心置腹”“以心交心”。③部分教师对师生间出现的过激事件存有阴影,为从中吸取“教训”,而在学生面前过于谨小慎微,不敢大胆管理,甚至对学生的错误有些迁就。

一些原因造成了师生之间有时互相指责多、互相理解少,这与社会主义条件下应有的尊师爱生规范格格不入。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和学校的科学管理入手。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身上的不足需要教师去教育;而教师身上的不足也会影响到学生。有些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根子却不全在学生身上。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这一殊荣决定了他的特殊地位。要让学生成为“四有”人才,教师除了坚持传统的优良师德外,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还要有坦荡的胸怀,要不怕学生批评,敢于让学生批评,对学生提出的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不正确的意见要给予耐心的解释。同时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切实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做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以此推动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良好的尊师爱生风气一定会更加完善,从而培养更多的人才。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家园互动转变家长“小学化”观念 下一篇:台州新大力 璀璨“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