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8-08 11:54:34

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 农村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6—0021—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正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终身受益,作为一名教师,在引导并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实践与学习,我认为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每周星期一举行的庄严升旗仪式,做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良好的示范作用。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定,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再如,现在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早晨、中午,利用上学时间把家长给买学习用品的钱来买零食吃。面对这样的事情,教师及时引导并建议其他学生也统计自己一天或一周买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们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同时班里也制定禁止买零食的制度,并且有专人负责。通过对比,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乱花钱的意义,开始主动节约。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把钱用在买书上,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创设情境进行行为训练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正确的行为训练中逐步养成的。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课堂训练外,还可根据小学生年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行为训练是很有效的方法,如采用“主题班队会、参观、教师节敬师等活动,在这样的情境影响下,小学生的行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而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三、提升品位,持久训练

我根据我们班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晨会、课堂、班队会,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要求先在学生中进行训练,同学早上见面互相打招呼,下午放学互相说再见,路上见面主动问候等。进而再深入到校园、家庭。从细处、小处着手,逐步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落实到实处。

四、运用各种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帮助养成习惯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竞赛的方式常常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赛评比活动。如,“钢笔字比赛”、“朗读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手工科技制作”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这些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五、从细微处评价

行为习惯要落实到生活中的细微处,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做好生活中、学习中的细小地方。我认为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上,应集中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四个方面,并进一步将四大方面一一细化,如“文明礼仪”这一重点的训练要点有:1.认真参加升旗仪式。2.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3.尊敬教师,见到教师要主动问候。4.尊敬长辈,学会照顾和感谢亲人。5.会使用文明用语。6.不在教室和走廊追逐打闹。7.积极参加活动,观看比赛或演出时文明有序等。每天学校大队部进行纪律礼仪检查、卫生检查、两操检查、文明监督,大队干部依据细则要求对全校各班级常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鼓励各班争创“文明班级”。班主任则依据细则要求上的规定加深对班级的常规管理,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

上一篇:保康县对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实行双重考核等 下一篇: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丰富学生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