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歧视原则视阈下中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政策的反思与启示

时间:2022-08-08 09:35:29

基于非歧视原则视阈下中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政策的反思与启示

摘 要 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我国遵循的是少数民族权利特殊保护原则,但其局限性日益突出。本文认为它虽然强调对少数民族权益的特殊保护,却在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政策时忽视了非歧视原则,从而造成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缺失、逆向歧视等民族和社会问题,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 非歧视原则 反思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拥有55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作为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享有与多数民族平等的权利。实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政策是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历史、为更好的保护少数民族权利而建立的。事实证明,中国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政策在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促进民族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从反歧视原则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的少数民族保护政策,以期最大限度发挥其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功能,从而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1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概述

1.1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内容

少数民族权利主要分为普遍享有的权利即平等权和特殊权利即保障少数民族特性的权利及有效政治参与权三个大方面:(1)少数民族的平等权。所谓“平等权”,主要指少数民族成员与国内多数民族享有同样的权利,即具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其民族利益、主张和自由能够受到同等法律保护,不因族裔身份受到任何歧视。(2)少数民族的特殊权利。由于少数民族本身具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在语言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在自身的独特性,这是其赖以存在的基础。(3)政治参与的权利。由于少数民族人口上处于少数,一个国家政权在其组织和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在社会中占主体地,因此,必须保障少数民族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决策的权利,使少数民族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意愿,使其权益得到认真对待和合理的关护。

1.2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政策

我国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政策主要体现为“公共领域的优惠政策和在分立领域的特别措施”。在这些领域中,为了避免少数民族成员处于不利地位,实现少数民族切实享有基本人权和自由,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如在生育方面的优待,升学上的加分等帮助少数民族改变劣势地位和促进发展,从而确保事实上的平等。

2中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政策存在的问题——基于反歧视原则的视角

2.1在制定政策时,对少数民族在心理层面上存有歧视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的特殊保护政策,从心理层面上,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特殊保护。之所以对弱者进行特殊保护,究其原因,是被保护对象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在制定政策时,被保护对象一般是没有话语权的,通常是被动接受强者的制度安排,这更有可能使主体民族群体借助国家的名义作出不利于少数民族群体的决定,在涉及自身利益如民族语言使用、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少数民族群体没有决定权,处于一种边缘国家管理权包括确保少数民族群体在中央一级的立法、行政、司法等机构拥有一定的席位和有效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受歧视的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再者,在制定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政策时,有的是出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猎奇的心态,因为不对少数民族群体给予特殊保护,那么由他们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就有濒临失传的危险,以后就有可能再也欣赏不到这样的民族文化了。总之,这种不是在心理层面给予少数民族平等权,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而制定的居高临下、施舍的特殊保护政策,难免会带来负面影响。

2.2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仍存有歧视

我国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政策,通常只通过政策规定了少数民族享有的特殊权利,在政策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未要求少数民族履行与特殊权利相匹配的义务。过分强调对少数民族权益的特殊保护,忽视了权义对等原则,其实质还是歧视。从精神层面上,之所以只给予权利而不要求其履行义务,这从另一个层面让少数民族觉得自己还是被瞧不起的,制定这么多优惠政策,是出于安抚的心态。这种施舍、居高临下地特殊照顾方式,使获得恩惠的少数民族在心理上有受侮辱的屈辱感。而多民族国家赖以建立的基础是,所有的中国人应对中国、中国的利益和前途履行至高无上的、一致的义务。只给权利不要求义务,其实质是一种施舍、照顾,使对方在心理上处于劣势地位。“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笔者认为,违背了这一原则的少数民族政策难免在实施过程中会带来诸多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后果。

2.3在社会经济生活上,对少数民族亦存有歧视

由于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原因导致的主流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差异,通常少数民族被认为是落后的民族,这就忽略了少数民族的对民族平等的心理诉求。比如少数民族的生活节奏慢、迷信、生病了请巫师来做法等生活方式,会受到歧视;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亦表现在:比如说“回族”,常被蔑称为“回子”或者“回回”;再比如“维族”,常被贬称为“老维族”。从这些在社会生活层面中对少数民族的称谓就可见一斑,说明内心里有种歧视,没把少数民族看成同族同胞。这就需要改变心态,摒弃在在心理上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从心理上认可接纳少数民族,承认个体、地域差异导致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尊重少数民族——切实践行反歧视原则的要求,非歧视原则主张民族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并无先进与落后之分。

3对中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政策的启示

3.1重视非歧视原则

非歧视原则是多民族国家用以中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政策的一种理论原则,它强调不同的族群各有其独(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特性,在一个国家内部应该使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宽容。非歧视原则首先是一种理念。非歧视原则认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其他民族更为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的标准可以证明这样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民族。非歧视原则承认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承认民族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其次,非歧视原则是一种历史观。非歧视原则关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强调历史经验的多元性。非歧视原则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多民族的不同经历相互渗透的结果。再次,非歧视原则是一种教育理念。非歧视原则认为传统教育的对少数民族的排斥必须得到修正,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民族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各民族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特性。最后,非歧视原则是一种公共政策。这种政策认为所有人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机会平等,禁止任何以种族、民族或民族文化起源、肤色、宗教和其他因素为理由的歧视。因此我们既要借鉴优秀国外民族理论,又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局限性,以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文化政策。

3.2强调权利义务相协调

在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时,照顾到少数民族的精神诉求,在精神和价值层面对少数民族给予特殊保护,这在实践层面就要求权利义务相一致,应将少数民族的权利和义务置于国家的框架下。在少数民族与汉族、其它族裔彼此平等对待,互相尊重,尊重的基础上互帮互助,这样制定的政策才是人性化的,能得到认可的,能起到良性作用的。而以“照顾”方式居高临下实施的多元文化政策,往往导致“被照顾者”因屈辱而不满,因弱势而对立。甚至使原本被淡化、忘却的民族或文化“特性”在得到照顾的同时重新突显,进而可能被某些少数民族极端分子利用而成为组织帮派的“武器”。国家应当对属于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给予照顾性政策,但这种政策不应以民族属性而应以地区和阶层为标准施于所有属于弱势群体的中国公民,从而将少数民族的权利和义务有机结合起来。

3.3加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首先,“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各民族都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但各民族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中华文化有着56个民族文化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即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伦理道德、以及在教育、文学艺术、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在长期统一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特征。族群成员的族群认同必须要上升为一种基于国家的认同,才能真正解决族群与国家之间的两难处境,实现族群与国家之间的融合。“国家之所以能形成,是因众人具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时遗忘了许多往事。”因而,赋予少数民族特殊权利,必须以不侵害民族成员作为个体的人权和其他民群体,特别是主体民族群体的权利为前提,这是基于实质平等和结果平等的要求为满足不同状况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要所提供的持续性的特别规定。只有注重少数民族权益的有效实现,才能实现族际关系的良性互动,促进国家认同,更好地达到国家整合。

参考文献

[1] 周勇著.少数人权利的法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58.

[2] 李明欢.非歧视原则在欧洲的理想与困境——以西欧穆斯林移民社群为案例的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0(6).

[3] 费孝通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46.

上一篇:基于产业化的高职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 下一篇:谈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