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2-08-08 06:46:29

三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最近,我校提出并开始实践了“三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种模式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潮流,也是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

一、什么是“三分课堂”教学模式

既然称之为“模式”,那就是教学的一种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模式。究竟课堂如何“三分”,确实值得深思。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程度,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仅凭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可能把知识学透学活,这就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进行适当适时地启发点拨,起到引路的作用,这样学生可以对课本上课内的知识学透。但是如何把知识学活,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适当地对课内知识拓展延伸,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所以,我认为“三分”即把一堂课或一课内容,或一段内容,分为如下三个步骤:自主学习―启发点拨―拓展延伸。

二、“三分”的具体实施

(一)自主学习

1、目标的提出。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我探究。但是语文课涉及面很广,除了基础性的字词句段和形音义等,还有每课涉及的背景甚至特殊的情感,甚至到标点、潜台词等,所以学生自学不能面面俱到,需要教师作为导向提出自学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的提出是对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就要既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还要符合语文教学大纲。

目标的提出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当然这里的三维目标不等同于备课时整堂课的目标,这是自主学习的目标,就要比备课时最终的目标低。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字词可以由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解决,而文章内容理解可以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即写了什么人、什么物、什么事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想法和感情。

2、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里的自主学习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平常我们所提到的学生预习。预习是听讲学习法必不可少的环节。学会预习并坚持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只有提前预习,才可以使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把老师讲的和自己预习时的理解相对比,找出理解的偏差、误区,这样,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为,自主学习没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和范围的限制,它可以是在学期开始将全本书通读一遍,了解本学期的大致内容,然后进行筛选,哪些是自己可以轻松学到的,哪些是自己一知半解的,哪些是自己从未听过的,然后提前进行学习探究;还可以是课前的预习,先自学本节课将要讲授的内容,通过自己预先阅读和理解做好听课的准备,那就需要预习时遇到疑问,或新见解,随时进行圈点勾画,听课时能抓住重点环节。当然,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也可进行课内的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提出自主学习目标和要求,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再进行检测。

(二)启发点拨

何为启发点拨,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疑点或难点进行适当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一定讲且不会漏掉,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这一阶段,最考验教师的引导能力。这一环节,教师有两个任务,既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疑点和难点,又要引导学生不局限于预习时的浅层理解,向更深层次的理解迈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畅游知识的海洋。

在解决自学困难时,由于自主学习的目标比较低,可能只有少数同学或少数问题需要点拨,那么可以采取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在学生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再进行规范合理的点评,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哪些不规范,教师不能在此时只管撒网不收网。

解决完自学疑难之后,趁学生有成就感时,教师就要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即教师要进一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疑问,引导学生向有深度的方向思考,因为学生可能在学习时只抓表面,应由教师介绍背景或提出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同时,进行适当的点拨,结合学生的回答,针对深度的挖掘进行升华,进一步达到对主题的理解。当然教师提的问题要照顾每个等级的同学,使学困生能够在回答问题中获得成就感,找到自信。又要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明白知识永无止境,增加取得的成绩不足,应把问题思考深思考透;更要照顾大多数中等成绩的同学,让他们从浅层的问题找到自信,同时又能从深层问题感到挑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学生对文本内容应该自学可以理解,教师点拨主要抓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再加上背景知识的介绍,拉近学生与课本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对课文有亲切感。

问题设计好了,教师何时点拨更是关键,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教师一定要把握点拨的时机和尺度,既不能在学生还未充分思考就急于把答案全盘托出,也不能让学生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出现冷场的局面,我认为教师的问题可以点拨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确定小组发言人,教师可以根据小组讨论结果确定怎么点拨,把握点拨程度。点拨可欲言又止,引导学生,可借言他物及此物的方式,也可联系实际打比方、类比或以旧导新,或创设情境,使学生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彻悟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

既然是“拓”“展”“延”“伸”,就要从四个字上下功夫,就要向宽度和深度延展,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

对于语文学科,很多老师都认为不重要,由于课堂时间紧迫往往忽视拓展这一环节,但事实上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涉及面很广,不仅局限于课内的文章,语文学(下转36页)(上接35页)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课内文章只是例文,要从课内一篇文章的学习掌握学习同类文章的方法,如课内的一篇小说学习,就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性格方法;学习一首诗歌,要掌握赏析诗歌的要领、意象、意境、感情等,所以拓展必不可少。

究竟从哪些方面进行拓展?我们要明确拓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那么,首先可以从阅读能力上拓展,语文一篇课文学完后,可从内容、写法、主题上拓展。如一篇文章托物言志写法,拓展时可用同类文对比阅读,即赏析一篇课外托物言志的文章;若一篇文章写母爱的可用同类母爱文章拓展阅读;其次可以从写作能力上拓展,如学了小说,可以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人物描写片断;再次可以在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如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互说心声。此外,还可就课内的文学常识进行资料收集,进一步了解作者及他的其他作品,或收集名人名言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分课堂的模式每一个步骤还在探索当中,需要每一位同仁继续探索,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的课堂能由教师的精彩转变为学生的精彩。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