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及其解决措施

时间:2022-08-08 06:43:52

分析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及其解决措施

[摘要] 资金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中小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因而信用差、筹资成本高,融资能力偏低。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控制信贷风险,限制对中小民营企业放贷,本文通过分析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动因分析,提出应对措施从而解决融资问题。

[关键词] 融资难现状分析 提出解决措施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数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可以让市场竞争更加激活,市场效率迅速提高,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小民营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也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以资本代替劳动的工业化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但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民营企业内在因素是造成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1)中小民营企业自身存在融资障碍。对中小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其在融资方面客观上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制约因素。由于自身规模小因而信用差、风险大、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融资能力普遍较低。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贷款条件要求苛刻,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数据普遍存在造假行为,缺乏真实性,银行若给与其贷款风险实在太大。银行从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等方面考虑不愿意支持其贷款,所以很难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融资关系。因此,其发展初期也只能依赖内部融资。

(2)中小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意识薄弱。内部融资可以说是中小民营企业重要的融资来源之一。但是,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累计资金的意识淡薄,大部分还存在利润分配短期化倾向,而且部分投资者以分红为主,盈利多用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完全忽略了资本的积累;有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处于亏损状态,根本无利可分,无利可留,就更加没有积累了。如果中小民营企业一味寻求外部的资金来源支持,而忽略了通过留存收益等自身积累来健全造血功能,企业就会陷入负债――经营――还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2.金融机构的倾向是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贷优不贷劣,贷大不贷小”的市场选择倾向。众多商业银行都试图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贷款的风险控制和回收力度,重点都倾向国家支持的优质大型企业。部分金融机构“贷优不贷劣,贷大不贷小,贷强不贷弱,贷多不贷少”的行为明显,这样的倾向,完全将中小民营企业排除在外了,哪怕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不少金融机构还是对中小民营企业存有偏见。还有商业银行建立了严格地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若是贷款收不上来,尤其是像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大的客户,信贷员迫于压力,对其避而远之。

(2)贷款标准基本相同。出于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风险,各商业银行制定的信贷标准政策极其一致,总是根据世界水平和大型企业的标准安排,信贷管理比较单一。一些银行的信贷门槛直接将中小民营企业置之门外,完全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不同需求,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二、合理运用表外融资的改善措施

通过对中小企业能够采用的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分析,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产生,新的表外融资方式同样在发展,表外融资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表外融资作为企业理财的创新,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作为积极地融资方式,不仅筹集到中小民营企业需要的资金,摆脱了融资难的困境,为其投资者、经营者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它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可能使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失真和缺乏完整性,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更加失去信心,也可能造成其决策者错误的判断,也可能危害到投资者的利益。合理运用表外融资的改善措施:首先,表明立场应支持、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合理运用表外融资,勇于创新,提高市场资产的流动性,降低筹资成本;其次,加大管理力度、分析相关者利益的弊端。做到合理运用表外融资,扬长避短,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保护好各方的利益。具体措施有:

1.完善会计准则规范

我国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逐渐的向国际化会计标准靠近。但表外融资的方式不断翻新,而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并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等问题尚未完善,通过国家法规规范有关表外融资的会计处理,循谨慎性原则,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将表外融资的目的限制于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对危害较大的表外融资限制其发展或纳入表内管理,增加中小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同时,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加速会计准则的完善,减少表外融资对报表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影响,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报表的使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措施。

2.严格要求相关的财务披露

表外融资作为中小民营企业新型的理财活动,虽然引发的资产和负债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但根据充分揭示原则,这些融资活动所引起的义务在报表附注中应加以说明。所以应积极鼓励使用表外融资的中小民营企业对表外融资业务的披露,将表外融资的披露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3.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有关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广泛宣传,劝告中小民营企业,表外融资可以作为应急之计,绝非长久之策。实质的负债终究是要还的,长期的隐蔽只会造成其负债以后的恶性循环,使其陷入无法自拔的财务窘境。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中小民营企业正确采用表外融资,将表外融资在降低筹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宣传,使公众对表外融资有所了解,并能从表外融资的信息中正确掌握有投资意向的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以便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不盲目投资。

参考文献

[1]成学真,汪国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中银行“惜贷”现象分析[J].经济管理,2003(06):93~96

[2]方卫东,企业表外筹资问题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4(8):84~85

[3]高风.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7):28

[4]韩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思考[J].中华财会网,2005

上一篇:转化后进生的几点策略 下一篇:汽车空调故障的常用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