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享语文

时间:2022-08-07 10:53:35

“读”享语文

摘 要:朗读,是本色语文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要教学手段。

关键词:范读;品读;美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顿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有些语文教师似乎也比较重视课堂上的“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以往“以讲代读”的模式变成了如今的“以读代讲”。但“读”的效果却不好,甚至有些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到文本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又怎能发展阅读的能力。

因此,朗读教学在教师高度重视的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讲究一定的策略,注重方法的引领,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范读引领,树立榜样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以清新、流利、饱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读的欲望。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品味和鉴赏。如:《春》这篇课文,文字清新,语言优美。“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文章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给人以生动形象、呼之欲出的感觉。学生在老师范读的指导下,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天的画画,令人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其实,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二、品读感悟,传情达意

品读,品是品味和赏析的意思,读是阅读思考的意思。品读即在赏析中品味情感意境,升华对文章的理解。品读就是对课文的内在挖掘,一字、一词多层次多角度咬文嚼字,品味文中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品读中深刻感受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语言之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必须要把握理解、分析品读、注意品读出文中的美妙之处,以便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如,学习课文《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采用“美点”寻踪,看作者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描绘,对藤萝花的渲染,“……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显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这就表明,美丽的藤萝花是全文描写与抒情的主体,像这样充满灵性的句子,让学生品读出作者是在写“美”,写“生命”,写“情感”。

三、美读吟诵,激感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而“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了,不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认为这种读法“不知不觉之间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这番话告诉我们:美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方法,它的目的在于传达课文中所蕴含的美,获得美感,引起共鸣,从而发展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典范之作,“美”味无穷,上这些文章前,学生有一种审美期待,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准备好美读导入,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如,教《济南的冬天》前,这样充满感情地导入:现在是初冬季节。一提到冬天,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可是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一个地方,它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下面,我们随着老舍先生,到济南去走一走,看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一幅风景。学生入情入境,学习效果明显,兴趣大增。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语文教学应善于引导学生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读”享语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关于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