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压力应对动态模型法研究

时间:2022-08-07 09:53:19

大学生压力应对动态模型法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网络触及社会各个角落,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沟通活动在校园生活中呈常态化、深入化趋势,校园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切片,社会转型所产生的诸多矛盾在校园生活中亦有所体现,大学生要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不可避免要产生困惑和压力。通过采用动态模型法直观地对大学生承受压力时的各类反应状态进行分析,提出了干预的策略,为整体的探讨压力过程中各环节间的关系提供理论补充,也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压力应对; 动态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38-03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年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一定程度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起正向促进作用,但一旦压力过度则会损害其身心健康。本文采取动态模型法对大学生承受压力时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把不同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分成五个类型,通过设计模型,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来,并一一加以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所谓“动态”模型,强调的是大学生承受压力后心理变化和自我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而教育者对其进行干预时也必须把握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调整策略。为了更加直观,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实物作为动态模型加以分析,避免使用抽象概念造成理解偏差。

人在承受压力时的反应千差万别,但其中有一些共性特质可进行浓缩凝练,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对大量学生应对压力的方法进行分析,把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过程形象地比拟为以下几种类型:弹簧型、海绵型、棉花型、橡皮泥型和玻璃型。应该注意的是,以下几种压力应对模式的构建,都是在压力一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当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所有类型的大学生都会出现消极反应。

一、弹簧型压力应对模型

弹簧是机械行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弹性元件,在受力范围内,弹簧受力时能产生弹性变形,而卸载后弹簧不但能回复到变形前的形态,而且能超越平衡点产生一定的位移,超过平衡点的位移量不大于承受压力时的位移量。如果把弹簧受力的形变比拟成学生承受压力时的心理变化,那么弹簧卸载后恢复并超越平衡点的形变,就对应了学生的自我调整恢复状态和变压力为动力的进取状态。

“弹簧型”的学生面对压力有积极的态度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表现为努力控制局面、进一步分析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寻求处理问题的其他办法、设立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接受现实,并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取得一定成绩。

此类学生多为多血质、意志型,具有外向、适应能力强、积极、热情的性格特点,同时有坚定、顽强、勇敢、果断、自制力和恒心。因此,此类学生一般具有乐观的心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遇到问题不退缩,能够看清事件的本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能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议或扭转态势,从而取得更大成绩。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但遇到过于强大的压力容易出现情绪失常,所以我们认为在一定强度压力范围内,“弹簧型”是一种最优状态。

对于“弹簧型”学生,可以适时为学生“创造压力”,激发他们的潜能。由于“弹簧型”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较好,因此在工作中并不需要施加过多的干预,最重要的是,从他们的内驱力入手进行强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tlstbel)在其著作《学校学习》中指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交往内驱力。这三个内驱力中,只有认知内驱力是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中派生出来的,与外界无太大关系。而自我提高内驱力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交往驱动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依据这一理论,可以通过日常工作强化提升学生的内驱力和交往内驱力。

具体的措施包含:鼓励学生参加高级别的科技创新活动、精英培训课程、参加适当的学生组织并在其中成为领袖角色,等等。通过给该类型学生安排难度相对较大、实现起来相对困难的任务来对其进行强化激励。值得注意的是,弹簧绷得越紧,反弹力越大,跳得也就越高,但是这其中的“度”必须把握好,超过弹性极限,弹簧就会失效。“弹簧型”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对任何事物都要求尽善尽美,这种主观趋向大体是好的,但是也容易出现方向性偏差。

二、海绵型压力应对模型

海绵的特性是柔软,在压力范围内,施加压力海绵会收缩,卸载压力后可恢复原状。如果把海绵受压收缩的形变比拟成学生承受压力时的心理变化,那么卸载后海绵恢复原状的过程就对应于学生自我调适并恢复到受压力之前的状态。

“海绵型”学生面对压力时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同“弹簧型”学生一样,有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但是难以将压力转化成动力,仅限于解决面临问题,化解压力。

此类学生多为粘液质、直觉型。他们性格沉静、谨慎、稳重、细心、有韧性、严守秩序、有条理,但不善言谈、不灵活、适应能力差、迟钝、有惰性。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喜欢通过感知过程更多地获取信息而难以做出决定。这类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压力选择默默承受,自我调适,逐渐排遣,直至压力消失,被动面对来自内外界的压力,压力消失则恢复过往的状态。如果积极引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海绵型”学生可向“弹簧型”学生转变。

“海绵型”学生缺乏的是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该类型学生,需要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转变其思想观念,通过一对一谈话,素质训练、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其看到差距,树立更高的目标,使学生面对压力有更积极的态度,不仅能够正确面对压力,还能更近一步从压力中产生动力。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给该类型的学生安排与“弹簧型”学生类似的任务,只不过需要合理降低难度,同时加以适当的鼓励,促成其向“弹簧型”学生转化。

三、棉花型压力应对模型

棉花最显著的特点是柔软蓬松,在没有外力情况下可能很膨胀,而一旦对它施加外力,就会急剧收缩。它和海绵的不同之处在于卸载后难以自主恢复到原来状态。把棉花收缩的形变比拟成学生承受压力时的心理变化,卸载后棉花不能恢复原状,对应了这类学生在压力后的应对状态。

“棉花型”的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易于盲目乐观,遇到挫折时,承受一定的压力,就陡然转变。这个时候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颓废,萎靡的状态;另外一种虽然从浮躁中挣脱出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但却缺乏进取的心理需求和能力,表现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此类学生多为抑郁质、感觉型。他们性格柔弱、敏感、情绪发生慢而体验强烈,情绪脆弱,畏缩,总是留意观察和体验当前的事物,对将来的可能性不会有足够的重视。“棉花型”学生一般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都不强。同时这类学生一般伴有自我认知障碍,对自身状况的认识不客观。对压力会带来的结果没有预期,态度消极,容易从盲目乐观的极端走向失意悲观的极端。经过干预后,这类学生可以依次向“海绵型”和“弹簧型”转变。

对“棉花型”学生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要帮助他们构建科学的自我认知;二要针对他们对压力缺乏认识、对内心压力缺乏觉察能力、对压力没有处理技术的情况加以干预。由于“棉花型”学生应对压力相对较差,因此通过以上两方面干预之后,还应当对其进行适度的动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化”,既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我们对此类大学生进行的动机强化属于外部强化。不管是外部强化还是内部强化,都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常见的评奖评优、表扬都属于正强化,而撤销批评、减少处分是一种负强化。在工作中合理地增强正强化,利用负强化,减少惩罚将有助于提升“棉花型”学生的动机水平。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典型示范、社会实践等方式,通过设定小目标并及时给予奖励,为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来辅助其树立信心,时时关注、不断鼓励,激发这一类型学生的上进心。

四、橡皮泥型压力应对模型

橡皮泥可塑性强,可以任意变形。和海绵、棉花不同之处在于:承受压力的时候,橡皮泥的形变主要体现在外观变化,而其体积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我们把橡皮泥的这一特点比拟成学生回避压力,被动地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状态。

“橡皮泥型”学生承受压力会有改变,但是这种改变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将压力通过其他渠道发泄出去。选择一些渠道缓解和排遣压力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但是对解决实际问题却帮助甚少。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玩网络游戏、看小说、酗酒、甚至斗殴来排泄压力,这对学生和他的家庭及社会是一个损失,也会对学生自身及他人产生危害及负面影响。

此类学生多为胆汁质、情感型。他们情绪发生迅速、率直、易烦躁,喜欢情绪宣泄。相比较解决实际问题而言,这类学生更乐于选择自己认为轻松愉快的方法缓解压力,缺乏面对困境的勇气和进取精神,面对问题多选择逃避,不能合理运用压力应对的方式方法。这种类型学生玩世不恭,加以干预确立人生目标后,可以向“海绵型”转变。

对于“橡皮泥型”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引导。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发泄方式来释放压力带来的紧张感、负重感。健身、运动、唱歌都是发泄压力的好方法。此外,要积极引导这种类型学生正确对待各种压力事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压力而不是逃避。

五、玻璃型压力应对模型

玻璃坚硬、锐利、但脆性强。对玻璃施加压力,在较小的压力范围内,玻璃不会发生明显形变,但超出这个压力范围,玻璃就会突然断裂或破碎。我们把这个特性与一些学生能够承受较小压力,一旦超过他的承受度,就近乎崩溃这样一种心理特质相对应。

“玻璃型”学生对压力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不懂如何减轻压力,忽然遇到比较大的压力时,表现为极度紧张,如果得不到缓解,或者突然而至的压力过大,就会完全失态,甚至崩溃。

此类学生的情况复合多变,较难界定,但总体上看属于胆汁――抑郁质、情绪型,即综合了胆汁质的情绪发生迅速、强烈、冲动、莽撞、易怒而难以自制和抑郁质的情绪脆弱、缺乏自信,常为小事而动感情的特点,同时感情丰富而强烈。因此这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坚强,但是心理防线较脆弱,一旦精力耗尽则情绪低落、信心受挫,难以恢复,甚至心理防线崩溃,难以重建。笔者认为这是最危险的一种心理特质,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必须加以干预,干预的结果带有随机性,可能是上述任何模型,最好的可能性是直接发展成“海绵型”或者“弹簧型”,但首要的是摆脱这种最危险的状态。

对于“玻璃型”学生而言,首先要加强引导。引导他们对压力形成正确的观念,使其认识到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身对压力有不恰当的观念与反应。其次,鼓励他们扩大认知视野,确立正确的目标判断,提高预见力,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最后,要培养他们乐观的人生情趣和坚强的意志,在平时的训练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培养勇敢顽强的作风。这样,即使真正陷入巨大压力之中,也不会一时就变得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机智应付。对于该类型学生,需要注重开设心理调适、团队训练等心理辅导课程改善他们的心理环境。与此同时,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玻璃型”学生,还应当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疏通压力。

上述五种动态模型都是理想模型,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上述动态模型的模糊交集,或者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以上各类不同的状态。上述分析虽然浅显,但直观、形象地刻画了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所常见的应对模型,并且这些模型在思政教育者的干预下是可以向更好方向转化的。

社会转型期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大学生主观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思想困惑和成长压力。过大的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一方面,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富创新精神和最有生气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自身成长的科学认识与正反经验,青年大学生内心交织着种种矛盾。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通过科学分析研究,帮助他们掌握应对压力技能,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妥善应对纷繁复杂挑战。

参考文献

[1]敖小兰.心理类型理论概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393-397.

[2]刘杰.论青少年学生的压力应对教育[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2):116-118.

[3]伍新春等.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朱海龙,胡文涛.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援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36-138.

上一篇: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 下一篇: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根本出路:“输血型”向“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