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的“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时间:2022-08-07 06:53:55

我国地处北半球温带地区,一年的气候大体上四季分明。四季即春、夏、秋、冬,这样的气候特征,年年周而复始。而一年中又分为二十四节气。那么四季与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划分的呢?

划分四季的方法有很多种。我国历代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民间习惯上用农(阴)历的月份来划分四季:农历正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腊月是冬季。

我国还以候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我国古代有五天为一“候”的规定。“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照此推算.全年约七十二候,我国气候学界规定:每候日平均温度称为候温。候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22℃的时期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时期为春季或秋季。这种以候温22℃为界限来划分四季,正符合我国大部分地域的实际,也符合以天文条件来划分四季的――即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这正是气候学界以阳历来划分,即3月到5月为春季,6月到8月为夏季,9月到11月为秋季,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为冬季。

为什么一年总有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复始呢?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和绕太阳公转(图1),其自转轴斜交于公转运转道面(黄道面)(图2),因而一年中,太阳光热到大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是呈规律性的周而复始化,使各地在每年大体相同的月份表现出一定的气候的特征。

在我国的一年四季中还划分二十四节气(见下表)这是我国古代独特的创造。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其名称和顺序与现今通行的基本一致。

附:二十四币气歌诀(以便于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有的是反映温度、降雨、霜、露等气象现象的,有的是反映作物和自然物候的。

“二分”(春分和秋分)、“二至”(夏至和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根据天文来确定的(见图1与图3)。

当太阳位于黄经0°时,太阳光直射赤道,这时是春分;当太阳在黄经90°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是夏至;当太阳位于黄经180°时,太阳直射的地方又回到赤道,这时是秋分;当太阳位于黄经270°时,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这时是冬至。

“二分”、“二至”是表示季节的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是“二分”、“二至”的中间时间。

二十四节气中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如表示温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气凝结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其他的节气则是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如:“惊蛰”,表示地下的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晴朗,这时草木欣欣向荣。

“小满”,表示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时节,忙于夏种。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几千年来成了中国各地农事活动收播耕耘的依据,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起一定的作用。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一年四季在南半球的夏季与冬季则与我国地处的北半球情况相反(见图4)。

上一篇:邀请与应答 下一篇:动物冬眠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