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2-08-07 02:43:50

社区康复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6年倡导发展中国家开展社区康复。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为社区康复提供了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我国自80年代引入现代康复医学的同时,也引进了社区康复模式。结合国情,经过20多年的努力,社区康复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规模。但是由于起步晚,受经济发展等总体水平因素制约。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康复模式。要确保在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战略目标,社区康复的任务十分艰巨,道路还很漫长,其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突出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偏颇,社会重视度不够

目前社区居民以及一些政府人员、医护工作者、残疾人及家属等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就是生理功能训练和补偿。而社区康复的真实内涵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卫生人员、教育人员、民政人员、社团、残疾者本人及其家属亲友等参加的社区康复系统,在社区进行残疾的普查、预防和康复的工作。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者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强调人人享有康复,目标就是让残疾人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它包含着从残疾普查、残疾的预防到医疗康复以及教育、职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康复。既要改善身心活动功能,也要努力解决上学、就业和家庭、社会生活适应等问题。只有在相关人员充分了解社区康复内涵后。才能在实践中构建切实可行的社区康复模式。如何尽快让相关人员正确认识“社区康复”,是推行全面康复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宣教工作,利用现代宣传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有线电视、流动板报、墙报、标语、派发传单、精读本举办讲座学习班等形式增强各级部门、患者及社区其他人士的认识,主动参与、组织、支持、配合社区康复工作全方位开展。让各级政府、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区物业管理、社会团体、群众机构、社会人士、学生、残疾家属等都能为残疾人康复、残疾人重返社会尽一份力量。

2 社区康复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社区康复是一个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工程。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社区康复调查中,残疾人对康复需求主要为:(1)就医方面的需求: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恢复一手功能的恢复(穿衣、进食、个人卫生、洗漱、整容);步行能力的恢复;语言沟通能力的恢复。包括使用假肢、矫形器、轮椅、助听器及其他补偿性用品用具;心理一行为的调整适应,认知能力的改善。(2)上学受教育培训方面的需求(残疾儿童及青少年):上学或参加学龄前幼儿园、学习班。参加文化学习、技能学习等学习班或培训班。(3)就业或自谋生计方面的需求:就业咨询,接受职业培训学习和掌握一技之长的谋生本领;在社区安排就业。或得到支持个体经营,或在社区庇护车间工作等。(4)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的需求:要求在家庭社会不受歧视。能与家人正常相处。(5)参与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的需求。根据以上需求。社区康复所需要人才为:专业的康复医学人才,康复医师(全科医生兼),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理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中医师,康复护士,社会工作者,职业咨询师等。而目前我国多数(除全国少数试点区外)的社区康复技术人员是社区的全科医生或其他低层次的医护人员(农村)兼职承担,其中有部分经过短期康复培训。社区卫生医疗几乎没有物理治疗师,康复概念模糊。专业知识有限,康复治疗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社区康复发展。为适应社区康复迅速发展,社区卫生医疗应配置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解决急需的基层社区康复人员。一专指专业的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理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中医师);多能是指兼职(主要是协调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和职业咨询师,同时是培训员和宣传员,这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完成社区对残疾人及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与全科医师及护士共同完成),协调配合完成教育就业社会的全面康复。这将使社区康复治疗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并在延续机构康复治疗方面得到可持续发展,并能迅速构建“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3 康复治疗技术的社区化

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层次上(城市小区、街道、农村乡镇、村)开展的康复工作,向伤残人士、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残疾儿童提供“就地、就近、方便、实用、简易、低廉、有效”的康复服务。机构康复技术含量高,费用较昂贵,有些难于移动等,对社区适应性欠缺,与社区康复专家强调的分散化和大众化存在差距。如何把机构康复治疗技术按照社区的水平和需要加以简化和适用化,然后转输给社区康复工作人员,需要康复专业机构(综合医院)技术人员、社区康复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开发研究出更适合社区康复的治疗及评估康复器材,这将是社区康复突破性的发展。然而要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需要相应的政策,各政府部门协调以及资金作为后盾。

4 多渠道筹资,解决社区康复经费短缺

目前社区康复的社会化筹资渠道并未建立。国家财政拨款有限而且难以到位,大多残疾人家庭困难。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残疾人多,贫困户多。需要的康复经费相对也多,而地方财政基本上是一种“工资财政”,投入很少,社区康复长期处于“无源之水”的窘境。残联投入有限。民政教育卫生部门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对康复对象提供服务越多,无偿投入的就越多,这极大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致使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有力的物质保证。那么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解决社区康复的经费,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已经势在必行。(1)争取加大政府财政对社区康复的专项经费的投人;(2)发动辖区群众机构支持,社会知名人士组织资助;(3)以依托社区服务的现有机构。以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现有的基础设施,动员全社会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康复事业当中。开展助残、募捐等公益活动招募,鼓励大学生及义工志愿者帮助社区康复工作;(4)进行适当维持性的有偿康复服务,应加大社区康复治疗服务的医保范围,积极探索双向转诊及社区康复合理费用补偿机制,尽可能发挥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参与,只有保证一定的财力支持。才能促使社区康复稳定而持续地发展。

5 部门协调,努力构建适合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

社区康复组织管理是在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下,由各级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下设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卫生、民政、残联、教育、财政等各尽其责。以满足残疾人的根本需求作为工作宗旨和动力。具体的工作内容是:(1)卫生部门负责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完善基层卫生机构的康复服务

设施,为残疾人直接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培训人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康复知识和技能水平;普及康复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社区内的康复服务及残疾人开展自我康复训练:做好残疾预防工作。(2)民政部门负责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服务工作计划:提供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场所;制定优惠政策,对贫困残疾人进行救助。(3)教育部门负责指导教育机构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发挥特殊教育机构作用,对社区进行技术指导。(4)财政部门负责审批及落实社区康复各项工作的经费。建委部门负责社区无障碍通道设施的建设。(5)残联负责组织制定并协调实施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建立技术指导组,督导检查。统计汇总,推广经验,管理经费;组织康复需求调查;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档案: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建立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队伍:提供直接服务或转介服务;指导残联康复机构建设;普及康复知识。提高残疾人自我康复意识。建设服务网络,提供康复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福利企事业单位等现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资源共享,形成社区康复服务网络,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

6 社区康复任重道远

从主要依靠卫生保健部门延伸到全方位依靠残联、民政、教育、劳动人事、就业、计生、老龄委、工青妇、社会服务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以政府为主导,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从依靠政府部门扩充到重视发挥社会企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从强调发挥社区自身的作用。转变到争取省、市政府部门和上级康复资源中心的支持和指导,包括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管理支持和物质支持。同时。还争取社会企业、国家项目,乃至国际民间团体和联合国的支持和援助。特别是在构建家庭康复,社区医疗康复与机构康复的动态模式做大量的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社区康复工作者把家庭训练和医疗康复机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医疗康复机构和社区之间的一个桥梁,使医疗康复机构的技术平稳地延伸到社区,由社区过渡到家庭。使残疾人在社区中能够享受到与其经济能力相符的、适合其本人需求的适用康复服务。虽然广大社区康复工作者为残疾人的全面康复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在社区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各部门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适合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

上一篇:“三位一体”养老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下一篇:规范院前急救法律法规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