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提高亲和力

时间:2022-08-07 02:42:09

记者如何提高亲和力

【摘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媒体亲和力的大小,记者在整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记者的亲和力大小制约着受众对其所在媒介亲和力大小的印象。本文从心理学的印象管理、角色转换、噪音影响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制约因素,以期提高记者的亲和力。

【关键词】亲和力 第一印象 换位思考 噪音

当今社会,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从以往的速度之争,内容之争,逐渐变成今天的以亲和力为主要方向的竞争。新闻传播领域的亲和力主要是指新闻媒体以新闻形式所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受众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主动选择和接受,并进而对媒体的报道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本文主要是从记者个人心理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记者的亲和力。

记者是信息的采集者,他的工作就是和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打交道,最大限度地获得和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记者采集到的信息价值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内容的深浅,报道价值的大小。因此新闻记者要想获得独家的或者是更有价值的信息必须要与采访对象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够更加接近采访对象,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一定要有亲和力。记者在增强自身亲和力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印象管理――给采访对象良好的第一印象

印象管理,有时又称印象整饰,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方面。每种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该情境的同一性,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创造最适合自己的情境同一性。理解他人对自己的知觉与认知,并以此为依据创造出积极的有利于我们的形象,将有助于我们成功地与人交往。

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记者每天见到和接触的采访对象都不一样,要想在短暂的采访中,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和好感就必须给采访对象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又被称为是首因效应,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往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良好的第一印象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使采访对象愿意交谈,能够和记者进行深入的交心,往往能够给记者的采访打开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那么记者如何才能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首先,着装要简洁大方。记者接触的大多数是普通的社会大众,因此在着装上一定要简洁大方,不能穿奇装异服,女记者一定要化淡妆,朴素平实的服饰更能够拉近记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使采访对象从心理上接受记者。

其次,不摆架子,与采访对象平等交流。记者与被采访者地位是平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被采访对象直接影响报道的成败。只有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平等互动,才能唤起记者与被采访者共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言语要得当。在采访过程中,为了表示对被采访对象的尊重,记者的形体语言的表现也相当重要。因为一个眼神的交汇就能够表现出记者是否在认真倾听,是否给予采访对象足够的注意。在采访过程中,端正的坐姿,文明的行为举止,适当的肢体语言,都能够传达出记者本身的素质,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人对自己意见和印象的形成。

二、换位思考――从受众角度考虑问题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记者是为普通大众传情达意的,记者主要的接触对象就是人民大众,许多媒体的口号就是“替百姓说话”,那就需要站在大众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感知变化,只有转换以往以记者为中心的采访思维和角度才能够真正反映民情,体现民意,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真情实意,更具有接近性。

这就要求记者能够经常深入群众,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去,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疾苦,不仅能够报道百姓日常需要的新闻,而且敢于触及老百姓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报道。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三、减少“噪音”的影响――做到客观公正

噪音的概念最初是在香农和韦佛的传播模式中出现的,认为在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必须循着一个管道,但噪音同时进入管道,且会发生干扰,是信号扭曲,甚至将之掩盖。一些心理学家由此而考虑到,人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噪音的影响,而采访活动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在采访过程中也必然会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噪音影响记者的采访行为和思维。

从主观上来说,造成记者采访出现失败或者失误的主要噪音包括:在采访之前出现的思维定势对采访对象和事件本身在心理上产生不正确的定位,造成采访失败;采访过程中,不能够认真倾听,造成大量有效信息的流失,使新闻的报道价值大打折扣;采访不深入,采访技巧不娴熟,缺乏采访经验,记者自身知识陈旧导致被表面现象迷惑等原因;由于记者的采访动机过强或者记者的个人心理素质比较差而造成情绪紧张、烦躁、压抑。

从客观上来讲,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上级的要求等原因造成新闻采访不能够深入,不能够把真实情况报道出来。在实际采访活动当中,主客观的原因往往是同时起作用的,很难截然分开。这些在采访过程中出现的噪音直接影响采访的效果,因此为了能够保证采访的客观,记者一定要努力克服主观方面的噪音因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增强心理素质,保持一颗客观公正的心。对客观因素来说,记者也要做到问心无愧,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和立场,不被压力所迫报道违心新闻,虚假新闻;同时在保证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宝贵的新闻资源。使最终传递到受众面前的信息尽量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也只有这样的采访和报道才能真正满足受众需求,才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受众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主动予以选择和接受并进而对媒体的报道萌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在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而新闻采访的主要实施者――记者的作用更是不能小觑,记者是连接媒体和受众的主要桥梁,是信息的传递者,新闻报道价值的大小关键要看记者采集信息价值的大小,记者本身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所在媒介的形象和亲和力。因此需要不断提升记者的素质,增强记者的亲和力,进而给受众留下鲜明的印象和感染力,使得受众能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主动予以选择和接受,使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参考文献

①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②郭庆光:《传播学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③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④杨秀国,《论增强经济新闻的亲和力》,《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⑤杨秀国,《新闻竞争新态势――亲和力之争》,《采写编》,2009(6)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

上一篇:晚报泰斗赵超构 下一篇:民国时期民营报人和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