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何合理用药

时间:2022-08-07 12:07:06

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何合理用药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代谢障碍性疾病,已被WHO(世界卫生组织)评为与心脑血管病、癌症并列的“全世界三大顽症”,国外称之为“现代生活方式病”。

老年糖尿病有其自身的多种特点,老年糖尿病的症状,与中青年糖尿患者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体温偏低、皮肤多汗、下肢皮肤起大泡、肌肉萎缩、突然消瘦及记忆力、思维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严重者将发展至老年性痴呆等。

老年性糖尿病在发病之初,大多无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即使有一点轻微症状,也常自以为是“老年虚弱”而未予注意。直到出现多种并发症时,如眼睛(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心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下肢趾端坏疽等时,才查出早已有糖尿病。此时治疗,比早期增加了许多难度!

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在急性并发症中,最为严重的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若诊治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在慢性并发症中,脑血管并发症是老年糖尿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老年糖尿患者致盲。

尽管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如此严重的各种并发症,但实践证明,这些并发症是完全可预防,预防的关键就是每天、每周控制好血糖。其实大多数老年糖尿病的病情早期都比较轻,只要及早发现、正规治疗,是不难控制的。

老年糖尿病用药有讲究

老年人因老化而器官衰老、退化,特别是代谢、解毒和排泄功能减退,肝肾功能降低,导致用药后吸收、代谢缓慢,药效延迟,加之排泄减慢,毒性增加,故服用同一剂量的药物,老年人比青年人更易中毒。

老年糖尿患者应特别注意药物对肝肾的不良反应。用药前应先查肝肾功能。肝功能异常者慎用双胍类(如二甲双胍)及胰岛素增敏剂(如文迪雅),否则易产生肝肾功能衰竭,加重病情。

老年糖尿患者一般不要轻易用优降糖(中药消渴丸也内含优降糖),因其降糖作用强,易引起低血糖;慎用双胍类,如降糖灵(苯乙双胍类)、美迪康(二甲双胍),因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应用不当易引起致命的乳酸酸中毒 。

初期用药者特别要警惕引起“低血糖反应”,甚至“低血糖性昏迷”。老糖友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不宜开始就用常规剂量,以免引起严重低血糖,有时可因偶尔失误而危及生命,应予特别警惕,尤其是用药量过大或活动量过大,未按时进食者。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如心悸、头晕、烦燥、精神不安、出虚汗、手抖和饥饿感等,有的老年人甚至可能表现为精神失常、嗜睡和抽搐等症状,应立即饮用糖水,或立即进食,重则应立即送大医院救治(静脉注射50%葡萄糖)。特别警惕:低血糖的老年人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

肾功能减退的用药。许多降糖药在肝内代谢,经肾排出,所以在肝肾功能不良时应慎重选药。糖肾平(格列喹酮)是唯一不经肾排泄的降糖药,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系统随粪便排出体外,尤适于肾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不良或血糖控制不好时,应该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老年人用胰岛素,剂量不可过大,更要防止低血糖。尤其是要防止老年人因视力不好、注射器刻度不清而搞错剂量,引发危险。

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后特别要当心“夜间低血糖”。因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率降低,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故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尤其是服用长效磺脲类(如优降糖)后。故这些药即使要用,也应避免1日3次用药,小剂量时可早晨一次性服下,中剂量时则早晨服2/3,中午服1/3,晚间尽量不用。

因老年人神经反应比较迟缓,更易发生“未察觉的低血糖”。即当血糖下降到一般人有交感神经反应,如心悸、出虚汗和头晕等症状时,老年人可能仍无感觉。一直到血糖降到出现“大脑皮层反应”时,老年患者才直接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伴随发生凶险的“低血糖昏迷”等,此时已很危险,抢救不及时易危及生命。

故老年医学对“老年血糖”的提出控制标准,老年人的“高限”可较中青年放宽2毫摩尔/升。如对中青年的空腹血糖为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为4.4~8.0毫摩尔/升。放宽后,老年人血糖在8~10毫摩尔/升以下。临床证实:低血糖比血糖稍高的危险性要大得多。

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者,应慎用磺酰脲类(即格列类),有条件者应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部分患者长期服用磺酰脲类后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甲减),应予注意。

老年人治疗过程中要定期查血糖,最好自购“家用简易血糖仪”,既方便又可靠,且经济。许多老年人为图方便,怕针刺出血,只测尿糖,认为“尿糖可代替血糖”,其实这是不可靠的。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糖阈也上升,以致血糖虽已升高而不出现尿糖高的症状,所以,尿糖不能反映老年人真正的血糖水平,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测血糖。简言之,仅查尿糖值不可靠!

【特别注意】

1.降糖药不宜与大多数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和去炎松等)合用。因激素和口服避孕药能降低降糖效果,使降糖药部分失效。也不宜与双克、速尿等利尿药合用,因利尿药能抑制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而使血糖升高,严重者可出现“高血糖危象”。

2.伴有类风关、风湿热的中老年糖尿患者更应注意,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可延缓降糖药的排泄,使其作用时间延长,从而造成低血糖。为防不测,患者应随身带些糖果,如发现上述“低血糖反应”时,即服糖水、糖果,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老年人尽量不要用“长效制剂”

医学研究发现,老年糖尿病与高血压常常“狼狈为奸”,老年人同时患此两病的并不少见。

从药理学分析,糖尿病与高血压的用药原则却大有不同。高血压的用药,尽量选用长效降压药,可达到24小时内平衡降压,杜绝血压的波动。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为了避免低血糖引发凶险的“低血糖反应”和老年痴呆症,则尽可能不要服长效降糖药。

因长效制剂的作用时间过长,不易控制。现在市售所谓“长效制剂”,大多工艺还未完全过关,特别是速释、缓释微粒的包膜技术上,并不真正“定时、恒量”释放药物,故易致血糖忽高、忽低地波动,特别是易致“低血糖反应”。

睡眠中低血糖不易被发现,如服用长效降糖药,即使白天不出现“低血糖”,也很容易在凌晨0~3点出现低血糖,损害脑组织,长此以往,诱发老年痴呆症,严重者可致“低血糖昏迷”,危及生命。在夜间空腹的情况下,正常的健康机体会“动员”脂肪、蛋白质和肝脏中的糖元等进入血液中、转化成葡萄糖,供人体脑组织利用,从而避免低血糖对人体(特别是大脑的脑神经)的损害,但老“糖友”不行。

上一篇:保护海底通信光缆的技术措施 下一篇:江南古镇文化开发及古镇居民生存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