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08-07 12:02:14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探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传统护理,研究组予临床护理路径,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及治疗相关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临床护理路径;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1-0090-0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in patients.Method:78 cases with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3,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treatment related indicators the situation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2.31%,which was higher than 76.92%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Central Hospital of Xuzhou,Xuzhou 221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31.044

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形成属于临床常见周围性血管病,发病率比较高,且已经呈现出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该病主要以静脉血流恢复,血栓延伸的预防,静脉瓣功能的维持,以及血栓脱落的消除为治疗原则[1]。临床通常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效果良好,但是费用和复发率比较高,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护理路径开始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成效显著。本文主要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39例患者予以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方案获得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研究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26~67岁,平均(47.00±5.86)岁;病程1~7 d,平均(4.2±1.8)d,其中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17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2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26~67岁,平均(48.00±5.76)岁;病程1~7 d,平均(4.1±1.9)d;其中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符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手术征象和标准;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手术和应用物的禁忌证[2]。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肝、肾脏等内科疾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理解和意识不清晰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实施者;资料不完整者;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予以常规的传统护理模式,入院进行评估,术前和术后的知识宣教,以及出院护理指导等。入院时讲解相关病房、住院需知、疾病护理知识等,并完善相关检查和手术前的准备;术后进行合理饮食和运动指导;出院时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合理饮食和运动,促使尽快恢复。

研究组的患者予以临床相关护理路径,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相关护理操作。针对性护理均经过专门的责任护理人员执行,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和健康教育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护理相关指导。在护理实践中,结合患者病情的进展进行方案的合理修改和完善。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以及相关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1.5.1 临床疗效 痊愈: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超声显示下肢静脉壁为光滑,且切口愈合为优;显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超声显示下肢静脉壁症状改善明显,且切口愈合良好;有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超声显示下肢静脉壁症状改善,切口愈合出现延迟;无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没有变化,或切口出现不愈[3]。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2 护理满意度标准 采用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满意度调查常用表,满分采用百分制,调查分为住院环境、护理态度、护理质量等,依据相关临床标准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类[4]。非常满意:满意分数>90分;基本满意:分数>70分且≤90分;不满意:分数≤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完成了临床医疗护理行为的标准化和程序化。临床护理路径需要责任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进行每天的病情评估,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路径的修改和完善,促进了诊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而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工作效果,同时保证工作完整性和连续性[5]。近年来,临床开始广泛的应用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患者辅助治疗中,效果良好。

近年来,临床相关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文献比较多。在包长娣[6]的研究中,通过予以患者护理干预得出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提升,表明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具有良好疗效提升的辅助作用。在本研究中,通过设立分组分别应用常规传统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得出予以不同护理方案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6.92%,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于疗效提升具有有效可行性。并且本研究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的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形成患者,予以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凤,李苏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2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8):31-33.

[2]何秀芳,阎成美,林瑞娇,等.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置管药物溶栓术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98-199.

[3]杨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5):116-117.

[4]陶庆云,赵翠萍.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5):71-73.

[5]冯晓芬,花霞,李涵冰,等.人文关怀护理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8):2144-2146.

[6]包长娣.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0):49.

(收稿日期:2015-07-08) (编辑:张爽)

上一篇:南充市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分析和防范... 下一篇:护理干预对乙肝肝硬化患者院外遵医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