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支夏:中国近代建筑第一人

时间:2022-08-07 11:43:57

孙支夏:中国近代建筑第一人

19世纪末,张謇开始规划建设近代化南通,而南通却尚无测绘人才。于是张謇开始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便于通州师范附设了测绘科和土木工科,招收了43名学生,而孙支夏就是这其中一人,甚至可以说孙支夏是被张謇首先选中的学生。

孙支夏名杞,支夏是他的字,1882年出生于南通,在家排行第五。幼时,孙支夏无入学的机会,只得趁给兄长送饭的时候进校,尤喜看会计算账,一次帮助会计看出账上的差错,深得会计的喜欢。

后来,张謇为了便于向来宾介绍通师,便请日籍教师木造高俊测绘通师平面图,却少个帮手,于是这名会计便推荐了孙支夏。哪知测绘尚未结束,木造突然自杀身亡,张謇为无人继续感到焦急,此时孙支夏毛遂自荐,原来他在给木造当助手时,已暗自学会一些测绘方法。可喜的是,孙支夏的通师平面全图得到了来宾的赞赏,张謇便破格招收孙支夏入学,把他编入本科丁班学习。

次年,测绘科开学,孙支夏便转入测绘科,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又进入土木工科,同样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由此,孙支夏开始了他的建筑设计生涯。

1904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建成,它的设计者正是孙支夏,此时,孙支夏才22岁。设计时,孙支夏将天然、历史和美术的思想汇为一体,博物苑内既有园林,又有风貌各异、引人入胜的馆室,将中西风格融为一体,其建筑和布局都颇有风格。民国后,张謇将博物苑作为向国内外展示南通地方事业兴旺发展的窗口。

1938年3月,南通博物苑沦为日本侵略军的马厩,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如今现存的南馆、中馆、北馆和其他旧迹,仍然可以找寻到孙支夏设计的建筑和总体布局的轮廓。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5年,钟楼建成,它不仅是南通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孙支夏的代表作之一。钟楼是孙支夏参照英国著名的伦敦大钟楼的轮廓而设计,径18尺,高78尺,共六层。底层四面设有弧圈门,南向和北向的门与谯楼门都在通向州衙改建的县署的直线上;第二层四面设窗,可供居用;第三层安置巨型机械钟,四面朝外均有径一丈的钟面;第四层设一门,通向外回廊,可监报火警;第五层为气楼,四周都有透气的百叶窗;顶层为一小平台,中竖一旗杆。在当时,钟楼是南通所建的最高建筑。

1914年12月,孙支夏钟楼设计完成,开始动工,次年4月,钟楼顺利竣工。钟楼的建成不仅仅是孙支夏建筑事业的里程碑,对于南通来说,它宣告了近代文明在南通开始发展。

同年,孙支夏为张謇设计了濠南别业,是南通城区最早的一座私人住宅。濠南别业建于1914年,位于博物苑西侧,为融园林和住宅为一体的建筑群落,主体建筑为英式洋楼,高达四层,坐北朝南,主楼南部底、二、三层的东西南三面有回廊,回廊的立柱间筑连拱,南面还有月台突出,北部的每层东西北三面都有窗户向外,上用红砖作卷成拱为饰,增添了濠南别业的西洋风味。孙支夏在设计时参考了北京农事试验场供慈禧太后休息的畅观楼,设计之初,孙支夏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地处濠河南岸边,如何处理好大门向北的问题;二是沿河建筑,如何才能防潮。

孙支夏以其才能成功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并且还有创造性的发挥。他选择在濠南别业主楼南北两向均设了各具特色的台阶和主门;防潮问题上,孙支夏另加了一层较低的底层,亦可作西式建筑地下室的作用,又使得主楼更具气势。另外,濠南别业的屋顶以铁皮瓦楞为材料,辟有气窗,可住人或置物。因其设计新型,结构典雅,被作为中国近代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的典型作品,编进《中国建筑史》。

回忆叔祖父,孙模说,孙支夏经常会在早晨背着一个布包出门,他随意逛逛街道,看看南通城的建筑,寻找自己创作的灵感。

濠河两岸,诸多知名建筑是有由孙支夏担任设计的,除去南通博物院、南通图书馆、濠南别业、钟楼,还有更俗剧院、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南通医院、商业学校、五公园等等。这其中,百年更俗有其特殊的意义。

1919年,南通伶工学社创办,与此同时,位于桃坞路西端的更俗剧场也在加速筹建中,张謇将建造事宜交付给了孙支夏和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孙支夏负责设计,欧阳予倩负责审定。剧场仿上海新舞台设计,外形呈马蹄形,半月拱式大门迎马路朝南,北面又有三个半月拱式门组成第二道门,以此通入剧场。剧场由观众厅、舞台、四合院、演员宿舍和梅欧阁等组成,剧场平面呈扇形,设三道天桥以布置布景,并设三大幕道,后有化妆间;观众厅分上下两层,1200个座位;舞台宽大,设施齐全,设备先进;“梅欧阁”设在门厅中间,以此纪念梅兰芳、欧阳予倩两位大师在南通的合作演出。

更俗剧场的建成,带动了南濠河向桃坞路一带的发展,标志着南通城市规划的发展。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更俗剧院抽掉了内部楼厅原有的支柱,改为现代结构,屋架等继续保留使用,剧院至今仍是南通重要的剧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更俗剧院的建成给伶工学社的学员提供了实验演出的好场地,孙支夏还为学社设计了社舍,包括办公室、教室、运动场、小剧场……无不具备。

在南通城建设过程中,张謇发现许多具有开发优势的地段,常常因交通不便而难以开发,实足憾事,于是决定建桥,这一任务又落在了孙支夏的身上。1920年,“淮南第一长桥”——跃龙桥建成。这座桥长87米,宽14米的简支木梁结构桥,桥下有13个环洞,桥面设有车行道、人行道,远视如长龙卧波,是解放前南通最长的一座桥。后来,桥体木梁腐朽,便改窄了桥面,继而又缩短,1987年,跃龙桥所在路建路,桥也因此被废。

跃龙路建成后,桃坞路一带发展迅速,旧城变得紧狭,于是张謇等人便决定在桃坞路一带建设新的城市中心。1921年,总商会大厦在桃坞路落成,由此又迈开了新市中心建设的步伐。孙支夏在设计时,将会议大厅和门厅居中,办公楼居于两侧,整齐对称。门厅进入处用四根20余米高的希腊式廊柱直支门顶,门厅后是个在远处即可望到的大圆屋顶,雄壮而高朗。孙支夏的该设计超过了当时上海总商会的规模,是南通解放前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并被《中国建筑史》编入册。

1926年张謇去世,张謇的事业告一段落,孙支夏也随之一时“无用武之地”,不久,孙支夏离开了南通,先后在黄山等地继续搞建筑设计。建国后,他回到家乡,不但参与了南通古建筑的修建工作,还陆续又设计了许多建筑。

南通俱乐部、南通棉业、纱业、证券、杂粮联合交易所、南通图书馆、淮海银行、女红传习所、西被闸、新新大剧院、南通人民公园、唐闸人民公园、实验中学、西公园中学……在南通城的建设过程中,孙支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通城留下了一批设计缜密、施工迅速、质量上乘的建筑,这批建筑融汇西洋多种建筑风格和流派,却不失南通风味,它们形貌各异、独树一帜,甚至空前绝后,像濠河水一样散发着独特的风情。

孙支夏实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工匠向现代建筑师的过渡,他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一生,与建筑形影不离,让后人敬仰。

上一篇:银行怎样玩转未来 下一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