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游戏与4―6岁幼儿合作行为教育研究

时间:2022-08-07 07:12:08

混龄游戏与4―6岁幼儿合作行为教育研究

摘 要:幼儿期是良好合作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时期。良好的合作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离不开正常的同伴交往。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混龄游戏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提供了相互交往、互动的机会,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阐述了混龄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混龄游戏实验验证了混龄游戏在4-6岁幼儿合作行为养成中的优势,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混龄游戏;合作;行为习惯

一、问题的提出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使其共同学习、生活和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倡的一种教育形式。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混龄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蒙台梭利认为让不同年龄的幼儿有更多机会进行相互交往,可以扩大他们的接触面,使幼儿学会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谦让等社会,为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1]。Chase,Doan(1994)对混合年龄和单一年龄两个儿童小组做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年龄小组,年长的儿童会自然地促进其他儿童的行为;帮助、给予、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在混合年龄小组中更为频繁。李幼穗(1998)认为亲社会行为的习得是熏陶、感染与模仿学习的结果。儿童约有60%的亲社会行为是来自同伴[2]。李皓(2008)研究了混龄游戏情境中幼儿社交策略的短程团体游戏训练,将混龄游戏作为一种游戏治疗手段和训练背景,探讨了幼儿社交策略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发现指导性的混龄游戏方式,有利于幼儿社交策略的改善与发展[3]。

从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不难发现,我国的混龄教育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针对混龄游戏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很少,研究方法多以理论分析和观察研究为主。对于混龄教育在我国的可行性尚存在争议,对混龄游戏的作用和具体的本土化实践模式的探究也比较少见。本研究旨在通过混龄游戏实验,探究混龄游戏在幼儿合作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和可行性干预模式。

二、实验方法与过程

(一)被试的选取

本研究被试为天津市河西区第四幼儿园中大班幼儿,采用对比组实验设计,将实验小组分为非混龄组和混龄组,非混龄组又包含中班组和大班组两个小组。非混龄组中,中班组:从中班随机抽取10名男生,10名女生,分别进行男-男、女-女配对,组成10个参赛实验小组,然后选取5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男-女配对,组成另外5个小组。大班组:采取与中班组相同的方式进行配对。混龄组:从中班和大班中分别选取15名幼儿,进行异龄配对。

(二)实验材料

本研究设计了“小卡车竞赛游戏”,每组幼儿需要合作完成游戏竞赛,表现优秀的幼儿将获得奖品。所进行游戏为“小卡车竞赛”,给每位幼儿发放一辆大小、形状相同的小卡车玩具,小卡车玩具分两种颜色,绿色和红色。每两位幼儿为一组,为每两位幼儿准备一张2×1m2的厚纸板。纸板上画有“卡车竞赛路线图”,路线分为直道和弯道,直道在中间,两人可共用。

(三)实验程序

A、B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一个小朋友开红车,一个小朋友开绿车。红车从起点到终点可走两条路。绿车从起点到终点也可走两条路,但只有中间的直路是共用的,并且它只允许一辆车通过。告诉被试,两人公用时间最短者获胜,可以获得奖品。和被试讲清楚竞赛游戏的过程,然后开始。

(四)因变量与计分方法

本实验以合作水平等级作为评分标准,实验人员记录下每对被试的合作情况,并将统计数据进行X2检验。同一组中的两个被试都走中间共用直道且相遇后互不相让,定义为0级合作水平;把两个被试都走旁边弯道的定义为1级合作水平;把一个被试走中间共用直道、另一个被试走旁边弯道的称为2级合作水平;把两个被试先后都走巾问直道到达各自终点称为3级合作水平。

(五)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实验结果

本实验中,自变量为幼儿的年龄、性别和认知状况,通过参加“卡车竞赛游戏”,体现出各自的合作策略和合作水平。实验按照首先按照年龄进行分组,即分成大班组、中班组和混龄组,以考察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合作策略和水平上的差异。同时,将幼儿分成三种配对方式,男-男、男-女、女-女,以考察不同的配对方式对于合作策略和水平的影响。对于本实验的三种分组情况的数据统计,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幼儿的合作水平与分组情况有着明显的联系,大班幼儿的合作水平优于中班幼儿,混龄组幼儿的合作水平又高于大班幼儿,混龄组的幼儿在游戏中更容易表现出合作行为。其中0级合作水平在中班大班和混龄组中都表现不明显;1级合作水平中班最多,大班次之,混龄组最少;2级合作水平中班、大班和混龄组基本持平;三级合作水平在混龄组最多。

四、结论及教育建议

本实验结果表明:4-6岁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受年龄及配对方式的影响,不同配对方式下幼儿表现出不同的合作行为水平。其中,中班组、大班组及混龄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合作行为水平差异显著。大班组优于中班组,混龄组又优于大班组,说明混龄游戏对于4-6岁幼儿合作行为水平影响作用明显,混龄配对方式下进行游戏的幼儿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合作行为。针对4-6岁学龄前儿童的合作行为培养建议如下:

(一)混龄游戏环境的创设

混龄游戏环境应是自由、安全的,应避免嘈杂的环境,幼儿在游戏环境中应是兴奋、愉悦的,嘈杂的环境容易使幼儿的注意力涣散,不利于幼儿进行游戏。混龄游戏环境的创设还包括游戏材料的投放,幼儿游戏所使用的游戏材料应是丰富多彩的,并且要适应多年龄段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二)有规则的混龄游戏或者投放游戏材料让幼儿进行自由游戏

有规则的混龄游戏活动应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既有趣味性,又富于教育性,利于幼儿的合作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幼儿们爱玩的游戏《老鹰捉小鸡》,稍大一些的幼儿充当保护小鸡的“老母鸡”,年龄较小的幼儿扮演“小鸡”,不同年龄的幼儿需要相互配合,在游戏中,幼儿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利于幼儿合作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教师的干预

在混龄游戏中,教师既是观察者,又是引导者。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教师要通过言语点拨,鼓励幼儿协商、合作解决问题,对于表现出良好合作行为的幼儿要进行表扬鼓励,及时强化,为其他幼儿树立小榜样,异龄幼儿之间的模仿作用会促进良好社会的发展。

(四)游戏反馈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游戏过程进行录像,在游戏结束之后放给幼儿看。与幼儿一起讨论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们的表现,观看与讨论的过程中,幼儿同时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潜移默化之中,合作行为得到推动和发展。(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参考文献

[1] 玛丽娅・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M].儿童之家教育研究中心编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290.

[2] 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8:419.

[3] 李皓.混龄游戏情境中幼儿社交策略的短程团体游戏训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8.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体育课上培养技工学校学生良好的职... 下一篇:角色模拟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