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在爱与兴趣中生发

时间:2022-08-07 04:18:12

让课程在爱与兴趣中生发

2016年年末,一部名为《Shua~》的音乐剧即将在厦门公映,这是一部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神话《神笔马良》,由英国戏剧协会主席伊恩先生亲自编导,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舞台剧。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部用中英文双语表演的舞台剧,参演的演员却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0岁的孩子,他们中的一些是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北师大海沧附校”)的小学生们。此前,《Shua~》曾在北京演出,吸引了3000余名观众走进剧院观看,引起轰动。北师大海沧附校的学生们是如何走上专业的戏剧舞台的?这要从北师大海沧附校的一位老师和一门校本课程说起。

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

“闲着没事上家西(注:家的西边),遇见两个蝈蝈吹牛皮。”

“我在南山吃了只鸟,”

“我在北山吃了只鸡。”

……

这是正在北师大海沧附校戏剧兴趣班排演的故事歌《一对蝈蝈吹牛皮》。一群小学生席地而坐,摇头晃脑,不禁让人想起私塾中戴着青色头巾的弱冠书生,不同的是,这群小学生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而他们所在的这间教室,就是林建丽老师的“第56号教室”。

“第56号教室”是林建丽的校本戏剧课堂。作为北师大海沧附校的特色课程,部分低年级学生通过戏剧社兴趣班学习,每周三节课,而四至六年级的所有学生则每两周上一次戏剧课。戏剧课上,学生会被林建丽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发不同的剧本。每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剧组,小组成员则担任着导演、服装、道具、海报、背景、音乐、化妆等职责与排演的各个环节,共同完成

表演。

戏剧需要剧本,这毋庸置疑,然而剧本从哪里来?2009年,林建丽正式将戏剧引入了课堂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语文教材无疑是剧本最为便捷也是最好的来源之一,于是《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课文,在改编之后,都被搬上了舞台。在成为专职的校本戏剧教师之后,她又将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全十二册,从头到尾翻阅了一遍,从中挑选出故事性较强的15篇课文,再加上人教版初中语文的《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晏婴的故事与蔺相如的故事,整理成《小学语文课本剧集》,作为戏剧课教材使用。

“跟欧美、日韩的戏剧教育不同,我的课堂融合了更多传统文化艺术,如京剧、越剧、黄梅戏、昆曲、豫剧、评剧、湖南花鼓、苏州评弹、泉州南音等地方戏。学生表演的内容包括童诗、童谣、童话、绘本、成语故事、神话、民间故事、中小学语文课本剧,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用十二个生动的故事表演出来。” 林建丽还曾邀请台湾资深儿童戏剧教育专家钱康明及台湾散文家张晓风来校指导,以张晓风作品改编的《桃花源记》和《塞翁失马》成为校戏剧社的经典表演剧目。

在这间“第56号教室”中,学生通过舞台表演,学会了共情、学会了表达,锻炼了胆量,更体悟到了艺术与生活之美。正如英国表演艺术认证学院(UKCI)英国戏剧专家Ian Kellgren先生看到北师大海沧附校学生参演的中英文音乐剧《Shua~》时赞叹的那样:“再伟大的演员也演不过孩子,更何况这是一群天赋卓绝的孩子!”

热爱成就专业

九年前北师大海沧附校语文组创立南铎戏剧社,经过多年努力,校园戏剧教育逐渐成长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戏剧教育不仅让海沧附校的语文学习成为了“听”“说”“读”“写”“演”五位一体的活动,更成为了学校的特色和品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林建丽的努力。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将所热爱的与所从事的工作相结合。林建丽将自己喜欢的戏剧大胆地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并发现它对学科素养提升的巨大推进作用。然而,如何才能教好戏剧又成了她思考的核心。“大陆的中小学戏剧教学,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经验可借鉴”,林建丽便利用厦门的地缘优势,向戏剧教育已被列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已经具有相当经验的台湾戏剧教师学习,学会了不少的教学技巧。

在林建丽看来,戏剧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养成、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都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欧美和日韩等国,中国的中小学戏剧教育起步较晚,“总要有人把这一课程引入当前的教育中来,”林建丽这样说。而语文学科是引入戏剧教育很好的切入口,加上她本人的爱好,由她引入戏剧教育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戏剧教育因其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即使是在学科本位的思维模式之下,也仍旧很容易被接受和采纳,而在北师大海沧附校工作的林建丽,得到了学校给予的更大支持和空间。三年前,林建丽辞去语文教师职务,多年的倾注与钻研,让林建丽老师在戏剧教育的舞台上找到了全新的教育、发现了与课桌后完全不同的学生,成为了一位专业的戏剧教

育者。

又是一番新天地

2015年9月,在学校的课程设计安排下,林建丽带着她的戏剧课加入了学校音乐舞蹈教研组,她自身的语文专业功底和戏剧素养,如今加上专业的音乐舞蹈团队,使她对戏剧课程的发展更有信心。让她更惊喜的是,2016年初,音舞组加入了一位身份特殊的音乐教师,他叫陈伟顺。

这位帅气的小伙子从音乐系科班出身,专业是音乐教育,主修的是钢琴。然而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戏曲传承人。他的到来,也给北师大海沧附校开创了一片传统戏曲教育的新天地。

陈伟顺在爷爷的帮助下开始探索传统戏剧教学,包括课程目标、教材内容的选择、授课方式等。老爷子还让孙子转告学校,他愿意把他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戏服盔头都捐赠给学校。

陈伟顺的戏曲课面向全体二年级学生开设。然而孩子们大部分不会讲闽南话,对戏曲更是一无所知,很有距离感,甚至是排斥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戏曲呢?陈伟顺选择从戏曲化妆、穿戏服开始授课,通过戏曲的外在美吸引学生,再过渡到音乐美,形体美,最终达到心灵美的教化意义。关于教学内容,陈伟顺说:“在闽南戏曲的众多剧种中,歌仔戏和芗剧最通俗易懂,也最利于闽南文化的推广,所以我采用了这两个剧种相结合的形式。”为了解决戏曲伴奏的问题,陈伟顺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传统曲牌自己编曲配器,然后请专业乐团录制戏曲唱段伴奏。可以说,为了开好戏曲课程,陈伟顺下足了功夫。

让陈伟顺掀慰的是,自己的努力终于让闽南戏曲在校园里扎下了根,终于在孩子们心中发了芽。他说:“走在校园里,经常能听到学生哼唱戏曲课教授的曲牌旋律,经常有学生遇到我,第一件事不是向我问好,而是问我:‘陈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还上戏曲课啊?’ 再苦再累都值了。”

由小舞台走向大世界

谈起教育,近年来人们似乎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从关心分数到关心素养,学校教育正在选择一条更接近教育本真的路径。读写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个人及社会人际能力、道德理解力等作为人类所需要的一般素养,都要在学校教育中完成塑造和养成。一种观点认为“更好的教学培养更好的人”,而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式,正被不断提起,也越来越受到

重视。

在厦门,北师大海沧附校是唯一普及戏剧教育的学校。林建丽认为:“在我的戏剧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是主角。第一,戏剧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管有没有表演天赋,都是主角,唱戏跑调也没关系;第二,表演只是技能,是载体,

更重要的是装着的文化、文学和艺术。”

林建丽希望戏剧教育还能够推广到其他学校,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成为学生学习的新模式。每每有其他学校来“取经”,她都会知无不言,也会拿出自己编写的教材,与同侪交流

分享。

而陈伟顺也有类似愿望。他用一学年的时间,潜心开发出了一套小学戏曲校本教材,得到众多资深艺人以及音乐教育专家的认可,他希望可以推广到整个闽南地区的学校。

同时,北师大海沧附校的戏剧教育也在迅速地成长和完善。2015年9月“陈世明阅读与戏剧教育工作室”入驻北师大海沧附校,这是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实施名师工程的又一大举措。2016年3月,北师大海沧附校与英国表演艺术认证学会、联合英国戏剧协会等单位签订了《中英文音乐剧剧目编排委托合同》,英国戏剧教育进入海沧,开启了海沧学校戏剧教育国际化之门。

从兴趣小组到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校的戏剧教育,走过了十几年的探索发展之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离不开林建丽老师这样的开拓者,也得益于陈伟顺老师这样的新生力量。而其别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将兴趣、特长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课程与教学。这也许是自上而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推动教育变革的另一个着眼点和有效动力来源。同时,学校为教师的大胆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这种空间的提供一方面成就了教师、同时也使学校发展有了更多

上一篇:事业单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下一篇:河北省P2P网络贷平台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