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出处小考

时间:2022-09-20 01:25:20

摘 要:拾金虽不是个人常遇之事,但也有偶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引入一个案例和同学们探讨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有同学提出来拾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孩子们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帮助他们或者大家更好地看清这个问题,尤为重要,但是当笔者试图从多个角度说明这个问题的时候,“拾金不昧”这个词语本身就需要一个说明。所以先作一文,与大家共同探讨拾金不昧出处

关键词:拾金不昧;出处;小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94-01

2013年3月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东北新闻网“ATM取钱忘退卡,男大学生趁机转账5万元被抓获”旨在告诉大家法律禁止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做,但是有学生提出男大学生应该把钱取出来,把卡扔掉。也有同学说要是拾到东西不就是自己的吗?对此同学们观点不一。笔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分析,给同学们一个更有力的说法。笔者查阅了拾金不昧的含义,它指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金,原指钱财,现泛指各种贵重物品;昧,隐藏。虽然各处表达有些微差异,但是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就是拾到东西不据为己有。但是该词语本身的出处就是一个值得先说明的话题。故本文从拾金不昧的出处说起。

出处一:

清·吴炽昌《客窗闲话·义丐》。“适金主驰归呈诉,宰语之,故还其宝物。金主再拜曰:“小人何其荣幸而值此义士!渠之所虑者,无宅以庇身耳。小人愿助之置宅。”宰曰,“能如是乎,余亦给之资本,以旌其善。”乃呼里长为之谋宅于市廛,置货立业也。且表之以额曰:“拾金不昧。”

在这个故事中讲述了一个燕国人,他本是一个乞丐,孑然一身。一次他偶然拾到别人丢失的两枚银子,呼喊后别人没有听见。他考虑到失主可能认为他是小偷,或者缉捕者会拿去,再或者同辈人见到可能会夺走银子并且杀了他,于是他决定献官,既可脱身也可以继续他悠然自得的生活。后来他的善行得到了失主和当地管事的人的赞扬,不仅失主愿意帮他购买房屋,而且管事的人还让里长帮他购置房屋,做起了生意。而且送其 “拾金不昧”的匾额。

出处二:

《歧路灯》书的结尾即第一零八回:“倘仍前浮浪,不改前非,一部书何月归结?至于王中赤心保主,自始不二,作者岂可以世仆待之耶?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在很多文章引用时候中常以吴炽昌的作为出处,但是在此考查吴炽昌的生辰和李海观的生辰。

先看吴炽昌。吴炽昌,生卒年没有记载,字炳勋,号南皋,四会镇东门人。贡生出身。清同治九年即1870年,他被荐为候选郎中。宣统二年即1910,他与邑绅刘子瞻续办矜育善堂,为他们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当时朝廷为褒奖他,赐“乐善好施”的牌匾,挂于吴氏宗祠内。吴炽昌写的《客窗闲话》这本书最早是清宝书堂, 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由此可以推算出,他生于清道光(1821年~1850年)年间或者咸丰(1851年~1861年)年间,至少是一八零零年(1800年)后。

再看李海观。李绿园生于1707年,卒于1790年,原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晚号碧圃老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著作为长篇古典白话小说《歧路灯》。在本书的序言中有这样的话“乾隆丁酉八月白露之节,碧圃老人题于东皋麓树之阴。”乾隆四十二年即是1777年。可见书也是在1777年写成的。且李绿园的生卒年份非常清晰,所以两部作品相比较而言,应该是李绿园的《歧路灯》的应该是相对较早的出处。

有人提出出处三:

此文讲述了秀才何岳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件是拾金不昧且不要回报,第二件是受人所托,保管一箱金子,多年之后金主都已忘记了,他却记着,并让金主的侄子把这箱金子帮忙带给主人的故事。

此文是明朝周晖撰写的 南京掌故笔记《金陵琐事》,共8卷。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刻。文中有说“拾金而还”虽在事情的意思上与“拾金不昧”是同一含义,而且事情发生在明代,肯定比清代要早,但是作为“拾金不昧”词语的出现,还应该是李绿园的《歧路灯》的应该是相对较早的出处。

笔者也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它讲述了清朝光绪年间,失主与拾金者之间的故事。

江苏的贾先生受老板所托要账归来失金玉茶馆,恰恰被做生意失败的浦东的义先生拾到。义先生等到了返回寻找的贾先生,无论贾先生如何感谢,义先生都不肯接受,后来约定次日在酒楼感谢。而见面那日,义先生抢先道谢,原来因为等待失主,义先生错过的那艘船恰恰出了事,穿上的人全部死亡。所以两人相互感激。后来贾先生的老板听说了义先生的所为,也大为感动,在与义先生相见之后颇觉投缘,不仅高薪聘请他,后来还招义先生为上门女婿,再后来还把生意交给他打理。

这个故事是被人引用的时候是为了说明佛教因果现世报应,但是无疑也是对拾金不昧的正面宣传,希望大家都能够做拾金不昧的事,也是好人有好报。有人曾说我们的国家是因为没有信仰所以才会道德日渐沦落,人们做了好事没有得到相应的正面评价或者舆论支持,做了坏事的人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惩罚,似乎很多人做坏事的时候不担心有什么报应,或者惩罚。所以人们没有少了做好事的动力,更没有多少对于做坏事的惧怕。“头顶三尺有神明”,这神明不是别的,而是自己的道德判断和良心。

根据社会现实和人们的道德状况,笔者有如下建议:大力提倡拾金不昧精神;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对于拾金不昧的行为,在舆论方面应给予表扬和宣传;对于“拾金”而“昧”的行为,应该严厉谴责;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在道德上不能约束的,在法律上给予贯彻和宣传。

上一篇:别让溺爱成了孩子的负担 下一篇:如何在数学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