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价值的“城市文化资本”意义

时间:2022-08-07 03:54:40

城市空间价值的“城市文化资本”意义

摘要:“城市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空间价值研究,既要考虑城市空间价值创造的发展动力,又要思考城市的总体艺术模式和价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文化资本”的创造亦是一种城市艺术设计的升华。中外城市空间价值创新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能够被认同为“城市文化资本”要素的历史遗存与设计,必然是具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性价值的人类共同记忆文化,必然能够充分表现“城市文化资本”的意义和城市的总体价值。

关键词:城市文化资本;城市人格;西方古典时代;仪式文化

Abstract:The study of city space cultural value in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cultural capital" should include the motive force of development created by city space value, the entire art model and the value of the city. From some extent, the creation of "city space capital" is also another sublimation of city art design. It has been proved by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space value creation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at all historic relics and design which can be identified as "city cultural capital" are definitely a culture shared by the memory of human beings which can spread down in history. It also should deliver the value of "city culture capital" and the entire value of city.

Key words:City Culture Capital;City Personality;Western Antiquity;the Culture of Ceremony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11-45(6)

作者简介:张鸿雁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博士

2.3工业化后的“城市造美运动”――“田园城市”的理想类型

19世纪西方工业化的发展,给人类的城市的发展带来结构性的变化,工业化的城市越来越远离自然,甚至成为传统自然关系的“破坏者”,特别是工业化初期资本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差异,城市贫民窟的出现,为城市的变革提供社会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都曾有过全新论述,包括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分析,各类思想家都认识到工业社会的发展只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中间形式,而必然被新的社会结构与空间取代。城市美学意义上的规划与建设,往往会出现两种结果,如果能够从人的本原需求出发,一般都能够真正创造城市美与城市环境美的价值,这种美的追求本身,不是政治符号的再现。所谓的“城市造美运动”有人称之为“城市美化运动”,这个造美运动可以追溯到欧洲16~19世纪的巴洛克城市设计,重要的代表建筑是拿破仑三世对巴黎的改造与建设。这种“造美”运动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美化城市,一是过度“造美”,使城市丧失了城市美的尺度和人本主义精神。1898年前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整体规划已经开始交给专家来做了,“保守的浪漫主义在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亦非常显著(霍华德,1989)。霍华德将激进的社会主义构想,即田园城市土地的集体所有,与非常传统的城市尺度结合到一起。拥有弧形大道的新哥特式别墅的霍华德‘田园城市’,体现了风行于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哥特式浪漫主义城镇规划的思想。”①田园诗般的城市构思虽然是一种理想型的表现方式,但是在其诞生后的100多年里,对后来的城市规划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悟出的道理是:城市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才是城市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动力,而且这也符合人之本性的发展模式。除此而外,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些思想家,无不注重城市空间公平、注重城市规划理念与理论的学理性的探索。有学者说:“然而,在这方面比过去更加明确的是,在城市规划上似乎出现了一个新的标准,那就是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于是,当我们看到19世纪末的‘城市规划学派’,经常随着改革的出现而出现,而且愈来愈受到时人的欢迎时,就不足为怪了。”②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派,无不从各自的学科出发,试图从美学、机械、艺术、文学等方面给城市加以“标签”,给城市以艺术化。1890年欧也尼・埃纳尔等人出版了一系列的城市研究成果,他也是1907年“右侧车辆先行的发明者”。

“城市造美运动”也是工业化的一个产物,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建筑空间理论,为建筑空间大型化、特型化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框架结构和钢梁结构的产生,使大空间、大尺度、大跨度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建造成为可能,同时包括巨型机器出现,也为改革自然空间和规模化空间改造提供了技术前提。1893年美国为纪念美洲发现400年,通过努力争得了芝加哥世博会举办权,并把该市南部的一片沼泽地辟为世博会的场地。在芝加哥创办了哥伦比亚博览会(ColumbiaExposition)。这一建筑群是一个所谓“永久性的建筑――一个梦幻之城”,明显地是在从美学的意义上创造一种建筑的高雅、豪华,甚至可以说是奢华,有精美的古典建筑、有豪华的广场和价格昂贵的绿地,很显然,这种城市美化运动成为美国地方政府的政治宣传内容和体现政绩的内容之一。负责当时芝加哥城市计划和统筹的建筑师丹尼尔・伯汉(Daniel Burnham)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设计原则,即“群体建筑间的和谐有序之美,更重要于个体建筑物之美”,并“以古典式样统一规范了所有建筑师、雕刻家的创作取向,也带动了至今影响深远的城市美化运动”。④人类对于城市的理解,就是在追求美的创造中演化的,城市是人类审美的空间,无论在尺度、色彩、感觉和意识方面,这一空间一直与人类的美的创造行为相连,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财富间的差距,城市美的创造一方面囿于人的思想与观念的进化,一方面也决定于人类社会财富的积累对于城市的再创造的力量表现。

奥地利人卡米诺・西特1889年出版的《城市建设艺术》一书,首次把城市与艺术嫁接起来,并创造性提出具体的城市设计艺术性操作的方法,虽然是倍受争议,但是历史的结果给了他最好评价。⑤50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西方先后出版了相类著作,都是深受其影响。西特认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城市,其历史恰似一本记录这座城市中所作的宗教的、精神的和艺术的投资的分类账。这种投资用它产生崇高影响的方式对人类付与永恒的利息。密切的研究将表明这种利息的价值正如物质的利息一样,是与投资的数量成正比的,而这种利息的获得取决于投资者的明智与否。”⑥这一观点虽然与我们强调的城市空间文化的意义不属于同一范畴,但西特论及的“价值”与“永恒的利息”的观点,与我提出的“城市文化资本”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城市文化资本”运作就是促进城市化要素“产生崇高影响”,并创造“永恒的利息”。城市艺术的价值在文化意义上是与人的本性相一致的。

上一篇:挪威特色小城镇――特隆赫姆(下) 下一篇:晋城民居中的文化资本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