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理论与英语动词句型教学

时间:2022-08-07 03:53:02

格理论与英语动词句型教学

【摘 要】外语教师受到语言学理论的指导,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语言学和句法学的理论,使学生以较少的时间学会一定数量的原则,用以推动外语学习。但是,很少有教师在课堂系统、完整地讲授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和决定句子深层语义结构的谓词动词的语义成份。句子的句法结构来源于句子的语义结构,句子的语义结构是由句中动词的配价倾向决定的。要想写出正确的句子来,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句子的语义结构,了解句中动词的语义成份和配价倾向,而格理论正是对英语动词语义成份进行研究的理论,本文运用格理论的一些理论来解释分析英语动词句型中传统语法不能作出满意解释的一些语法现象,在英语动词句型教学中引入格理论的知识,通过相关语义知识的输入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使他们能够说或写出正确的句子。

【关键词】格理论;英语动词;教学;应用

一、格理论

Chomsky“格理论”(case theory)中的“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要名词处在一定的句法关系,不论有没有形态上的变化,就都有格,“格理论”中的格不一定要通过语音形式(即形态变化)表示出来,因此,汉语、英语和法语的名词虽然没有形态变化,没有语音上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都有这种意念上的格。

在X阶标理论中,动词、名词、形容词和介词等语类都有补语,但是,表达补语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动词和介词的后面可以直接地接一个名词短语作补语,如“John proved the theorem”,而名词和形容词的后面不可以直接跟补语,必须在中间插入一个介词,如“John’s proof of the theory”。其原因在于:动词和介词的补语有格。而名词和形容词的补语没有格,也就是说,动词和介词能够指定格,而名词和形容词不能指定格。X阶标理论中的语类是按照体词性(N)和谓词性(V)两个特征的有无来划分的:

名词:[+N,-V] (有体词性特征,无谓词性特征)

动词:[-N,+V](无体词性特征,有谓词性特征)

形容词:[+N,+V] (有体词性特征,有谓词性特征)

介词: [-N,-V](无体词性特征,无谓词性特征)

在英语中只有具有[-N]特征的语类才能指定格,名词和形容词不带[-N]特征,因此,必须在它们和补语之间插入一个介词,由介词来指定格。根据格理论,可以解释语类的不同性质。格理论把句法和语义结合起来,大大地丰富了生成语法的内容,加强了生成语法对于语言现象的解释能力。

二、英语动词句型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需要总结的问题较多。其中如何掌握句子结构,也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一方面要尽可能细致,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繁琐的句法分析。因此,采用动词句型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问题是比较妥当的。里奇(G Leech)在其所著《交流语法(A Communicative Grammar)》一书中将基本结构分为以下六类:

1.SV The children played.

2.SVC Mary is a nurse.

3.SVO Everyone admires his work.

4.SVA The computer is in my office.

5.SVOC They considered the work too easy.

6.SVOO My father gave me this.

半个多世纪来语言学家对语言本质和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革新,但是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用动词造句的能力问题。

三、格理论在动词句型中的运用

在日常英语教学的词汇学习中,学生往往不明白为什么同样一个动词,有时候是及物动词,主语是有生命的,宾语是无生命的事物,如" Mary locked the door”;有时候又变成了不及物动词,主语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如” the door won’t lock”。在做近义词辨析选词填空题时,学生经常觉得把握不好两个近义词的区别,如在“……and the need for existence_______costs and creates…”中为什么选用“generates”而不能选“grows”,为什么在“the branchs_______in the gust of wind”中答案是”were shaking”,而”were being shaken”就不好。在词汇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接触到表示同一个相近意义的不同的词或词组,如与复仇有关的词就有avenge, avenger, get back at, get even with., retaliate, retribution, revenge, revenge, vengeance, 学生对这些词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往往应接不暇,倍感困惑,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应用一些格语法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发展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研究方法。

格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费尔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着重探讨语法结构与语义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面向语义的语法分析理论,被认为是生成语义学的一个分支。费默尔认为传统的格的概念只能处理句子的表层结构,如:

a.john opened the door

b.The key opened the door.

c.The door opened.

A句中的“John”, b句中的“the key”和c句中的“the door”都是句子的主语。但是很明显,“John”是一个动作者,而“the key”和“the door”则不是。在这些例句中,动词的主语接受三中不同的语义解释,结果同一个open势必要分为三种不同的动词,以适应不同的选择限制:一种是及物动词,带有一个动物性主语;另一个也是及物动词,带有一个非动物性主语;第三种是不及物动词,带有非动物性主语。也就是说,在字典中这些动词要有不同的规定。但在所有这些句子中,“the door”应该被理解为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其作用应是不变的,都是动词open的受事。虽然在a和b中是宾语,在c中是主语,它们的深层结构关系是一致的。格语法的理论基础正在于此。

四、结语

学习者对动词及动词句型的错误使用的原因多种多样,如迁入和母语的干扰等。但是最主要的是缺乏对动词句型的全面正确理解。本文主张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格理论知识来帮助英语动词及动词句型教学。

【参考文献】

[1]Cook,Walter.Case Grammar Theory[M].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Leech, Geoffrey.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 [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3]戴炜栋.试论影响外语学习的若干重要因素[J].上海外国语大学,1994(4).

[4]庞好农.格关系与句法共性刍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3).

[5]王承露.格语法在大学英语中的运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8).

[6]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上一篇:仙国大帝|啸傲天穹(五) 下一篇:读《安娜·卡列尼娜》谈性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