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画教学改革与发展

时间:2022-08-07 03:38:15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画教学改革与发展

【摘 要】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画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画的教学模式受到西方教学模式的影响,效果利弊参半。中国画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从自身特点出发,这也是中国画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落脚点。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35-01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画教学作为文化领域中的一环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画教学改革口号的提出始于20世纪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当时进步人士的倡导下,提出用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画,之后,在徐悲鸿、林风眠等一批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画家的践行下将西方的绘画体系借鉴到了中国画的教学中来,用西方的“写实”方法替代中国传统的“传移模写”并影响至今。这样的教育改革实践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有利有弊。

一、中国画的教学特点

传统的中国画教学多采用“师傅带徒弟”模式,想要学习中国画,首先要入门拜师,最初老师不会教授太多技法知识,重在磨炼学生的心性,学生会在老师每一次作画的时候在旁边观看,观察老师的作画步骤,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对绘画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可以开始参与到老师的创作中来,直到最后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创作,出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老师会要求学生以临摹为手段,先师古人尔后师造化。黄宾虹先生有云“……有师古人而不知师造化者,未有知师造化而不知师古人者。”[1]这是由于中国画特殊的艺术规律造成的。中国画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文化传统,数千年的发展和积累留下了一些所谓“程式化”的内容,如各式各样的勾、皴擦、点、染的方法,这些都是历代画家提炼和创新的精华,后人想要学习了解中国画就必须从了解这些“程式化”的技法语言入手,有了继承才能谈得上创新,而“临摹”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如从“旁观”到“参与”,与老师的朝夕相处可以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中国画创作的全过程,老师的创作思维、理念以及众多独门或非独门的技法,从整体上把握全局,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所谓“取法乎上”。但其缺点也是不能忽视的,首先,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名师是不容易遇到的,而名师也要遇到高徒才能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其次,一对一的学习容易产生学生落入老师的窠臼而“学死”的下场。学生一味模仿老师的画风而不知变通,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而成为老师第二,这样必然导致其艺术生命的夭折。

二、西方美术教育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

如果说中国画是注重“表现”的艺术,那么西方绘画就是注重“再现”的艺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画坛出现了许多改良中国画的声音,有人主张吸收西方“写生”手段来改良中国画,坚决反对中国画总是伏案描摹,从不对景写生;还有一些人主张中西合璧,将西方绘画的一些技法与中国画的内容相结合。徐悲鸿、刘海粟等一批留欧画家即是第一种主张的拥护者,他们回国后身体力行,将西方的美术教育体制带回中国,开办美术学校,采用西方学院派教学方式改革中国画,时至今日中国大部分院校的美术教学仍沿用这一模式。

“写生”“写实”是二十世纪中国画教学改革的关键词,这与中国画的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都大相径庭。如今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小学习素描、色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进入高校后仍进行素描、色彩的基础训练,这就导致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许多人习惯了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学习中国画,也不理解中国画的审美情趣,加之国学文化涵养不足,书法功底弱,从而出现“拿着毛笔画素描”的滑稽现象。

三、中国画教学改革的方向

我们不能否定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绘画思潮的涌入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是发展壮大自己文化的必要手段。但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应该迷失自己,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须在同中求不同,不同间求同”。[2]我们应该要保持艺术的独立性,因而在中国画的教学手段、方法的使用上应该同中国画的自身律相适应。中西绘画各有优势,没有好坏之分,二者是在不同的土地上孕育出的果实,是两座高峰。中国画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然后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绘画优质因子完善和发展中国画。可喜的是,中国学术界上至高校下至中小学都在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尝试,试图摸索出一条适合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中国的绘画教学模式,一些高等美术院校设立中国画工作室,中小学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书法能力和国学知识的普及和培养,提高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要从思想上转变,从意识上提高,从生活中渗透,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轨道。

参考文献:

[1]黄宾虹 黄宾虹话语录[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潘天寿 潘天寿谈艺录[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常宇鑫(1991-),女,汉族,现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

上一篇: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自身构建 下一篇:美学与电影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