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

时间:2022-08-07 01:20:02

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结合中外合作办学自身具有的优势,归纳推演出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对策。为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字】中外合作办学 中原经济区 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G5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98-02

一、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飞速发展。各种规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各地,尤其是在各个高校不断地涌现。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时期,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中原经济区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不仅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在产、学、研等方面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引导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投身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于家乡经济建设等问题,是当前中原经济区中的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目前有学者提出:应该从增强办学的社会性和开放性程度出发,解放思想,推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种种隐性壁垒,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向社会开放,主动走出“象牙塔”,在高校围墙之外,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优势,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提升服务社会能力。[1]

也有学者认为:增强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合作办学项目应该以全球化的高度来思考合作办学的发展,应该改变专业设置不对口、专业类型少、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等问题的局面,专业设置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调整,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创造性思维的复合型与国际化人才。[2]

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来服务于社会,正像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所说的:“大学的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有独特个性和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可见大学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和服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现状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与社会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服务特色,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服务、社会服务观念落后

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与进步中,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需求层次较低。教学服务、服务质量的概念对于年龄偏大的高校教师而言,还是比较新的概念。有些教师一直认为服务质量的概念仅限于餐饮宾馆等服务业的领域中,没有重视教学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没有以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在课程设置、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与盲目性。另外,中外合作办学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没有准确的把握,对自身的发展趋势还没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

2.中外合作办学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间脱节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服务状态缺乏一定的了解,不信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有的企业宁可舍近求远也不愿意雇佣本省的毕业生,他们倾向于雇佣省外的重点高校和专业院校的学生,或是有经验、有能力的在职工作者。

3.高校的过于封闭建设和管理,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发展。

高校内过于封闭的管理机制、过于封闭的运行模式等均导致了高校的发展不能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虽然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有自身的开放特点,但是,处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在服务于经济建设中仍然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优势。

三、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策措施

中外合作办学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资源,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国际化专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经过国际性合作专业培养和双语教学,他们的专业技能具有前瞻性和国际性,他们的外语综合水平超出同层次的高校学生。如何利用这些优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我们需要更新教学服务意识,明确学校、企业之间的责任,建立监督及激励制度,开放学校的管理模式等,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1.转变合作办学部分陈旧观念,更新教学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各类问题的关注,服务质量管理理论普遍被应用到高校。这些理论对于合作办学改进服务质量、更新服务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新服务意识要强调以服务为中心,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引导管理者建立清晰的远景和目标;倡导灵活的管理控制,引入企业管理中的“授权激励”赋予一线管理人员更多的权利和信任;建立服务意识观念等一系列措施。在服务观念更新中,沟通是主要手段,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与管理者的沟通,管理者与企业间的沟通。建立沟通途径,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对于教学、课堂、实践、讲授水平、教材适用程度、教学设备仪器先进程度、专业可发展性、教师个人魅力等多方面的期望、体会、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教师了解是否需要再进修,以改进其在教学服务质量上的缺失;有助于管理者提高监督教育服务工作的运行绩效,改善相关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助于管理者采纳企业间的需求信息,采取一系列应对的修正性对策,形成教学服务质量评价反馈,以达成提升合作办学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另外,更新服务质量观念,需要老师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解答问题,使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机会收集各项服务信息、增加相关知识、培养服务技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反馈、认可、奖励等形式,促使教育服务的行为不断强化,质量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合作办学服务质量的目的。

上一篇:《故都的秋》教案 下一篇:“社区俱乐部”凸显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