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浅谈

时间:2022-08-06 10:06:02

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浅谈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正在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积累性教学向创新性教学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开放性教学。

1.教学目标的开放

在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不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结合,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扩展到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教授《电子板报制作》时,可设计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和制作“电子板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Word一章的各知识点。②能力目标:通过制作“电子板报”,实现以下目标:a.熟练运用Word软件进行复杂图文排版;B.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C.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B.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C.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这种开往性的教学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也就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2.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学内容的主体是作为教科书的教材。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内容提要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 、"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 、"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因此,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度拓宽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内容向教材以外拓宽,笔者认为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间拓宽,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二是在信息上拓宽,老师要适时引入充分体现本学科时代性的最新IT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IT动态,教师要成为最新IT信息的获得者和者。

3.教学形式的开放

为了培养开放型和创新型人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要有开放的课堂教学,建立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时间、空间去实践,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

例如自主学习,教师不是直接把信息提供给学生,而是为他们提供收集信息的有关线索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从而掌握信息的处理能力;再如协作学习,当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制订出小组方案,互相讨论、交流、补充、修正方案,从而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这样,教学形式在灵活、多样的变化中,显现出更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教学变得更精彩、更富有生气。

4.师生关系的开放

开放的师生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营造出的活泼、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前提。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地位以及专业知识的相对丰富,往往在学生心目中就成为知识的"权威"和课堂教学的"权威",而这一印象的形成恰恰成为师生进行对话的障碍。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一改往常"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模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到学生中间来,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教师要成为一个组织对话的高手。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开放应当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所论述的几个方面。作为教师,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和开放意识,才能进行开放性的教学实践,也才能在开放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做到统而不死,活而不乱,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上一篇:浅谈家庭教育在幼儿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 下一篇:对中学体育课的品德教育的初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