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教学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反思

时间:2022-08-06 09:26:50

小组教学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反思

一、小组教学的内涵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导致了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的因素,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有活力、有创新的教育。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方法,更是得到了各国教育研究者和教学一线的教师们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初,小组教学兴起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这种教学理论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发展为策略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也开始出现了小组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于2001年5月19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专门提到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决定指出:“鼓励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小组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成为了教育科研专家和教育实践者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受到数学教师的追捧。

二、实施中的小组教学

(一)小组教学产生的良好效果

1. 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情感、合作品质得到了培养。进入21世纪以后,小学生们的个性逐渐凸显: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或性格内向、或急于表现、或腼腆少言、或浮躁多语,甚至有的学生难于与他人成为朋友,有的班级难于形成团结的集体。小组教学正是针对当今小学生的以上特征,使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充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同时,学会了合作探索、总结归纳,学会了理解倾听、自我反省,学会了虚心诚恳、团结力量大。在全班同学、全组同学的积极行动下,攻克难关的喜悦更加深了小学生对合作的认识,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合作。

2.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小组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小组教学中,学生们更愿意积极参与并且举手回答问题,更多学生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的发现。

在目前正在使用的人教版、京教版、长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们接触的例子与问题大多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通过小组教学的方式,数学课堂上,学生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我探索、亲身实践、相互学习、主动应用,不仅学会了书上的数学知识,更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

3. 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方式也通常知识讲授,学生们虽然可以学到知识,但缺乏了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小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变成了“创新活动的导航者”,这不仅要求教师们转变教育观念,同时要求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善于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的探索和发现、信任学生的能力与体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质。

4.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对我市某小学数学课堂的跟踪,笔者选择了两个平时成绩基本相同且为同一名数学教师的班级,在京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猜生日》这一课的讲授中,教师分别在A班和B班采用了小组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方式。经过随堂测验发现,A班学生该节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B班,其随堂测验平均成绩也明显高于B班。

(二)小组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和实效性的学习效果。在调查交流中我发现,多数教师更喜欢“教师传授、引导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有51%的教师经常开展小组教学。一些老师试图在教学中使用小组教学,但只是在创设了问题情境之后,简单地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讨论一段时间后由各组代表直接汇报结果,然后教师根据自己之前的备课内容进行总结,对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对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也置若罔闻。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使用了小组教学,但这种小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组间的交流,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更没有关注到很多可以挖掘的深层次问题,结果成了缺乏实质性内容的小组教学。当小组有疑问时,只有33%的教师选择“鼓励学生进行组内、组间讨论”,42%选择“根据问题难度和价值,选定处理方式”,而25%的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更有68%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2. 放任自流,缺少指导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在小组教学中没有参与其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帮助和调控。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角度,针对在小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动进行了调查,仅有34%的教师和36%的学生选择了“参与各小组的讨论交流”。

3. 逐浪随波,缺少自主性和均衡性的学习过程。目前小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所谓的小组教学,往往给了优等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成了他们展示自己的平台,而使后进生望而却步、采取旁观的态度,经常得不到独立思考和锻炼各方面能力的机会。愿意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学生仅占31%,那些认为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在班里中等或不太好的学生则更愿意“听别人讲”。

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给予学生的讨论时间往往很短,而小学生在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还存在较简单等问题,这就使那些还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形成个人的独立见解的学生不得不人云亦云地进行讨论、研究,或者是干脆成为听众,致使学生在小组教学中的获益比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获益还要少,使小组教学的过程再次流于形式并导致了研究、讨论难以深入等问题。

4. 过短过频,缺乏合理性和计划性的学习时间。众所周知,小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因此,有的教师不顾及所教内容是否适合小组合作,频繁使用小组教学,走入了“赶时髦”、“摆样子”的误区,浪费了小组教学应有的价值。其次,有的教师在小组教学过程中,学生刚刚投入其中就“叫停”,使学生没有充分的合作学习的时间,更无法得出合理的结果。这种时间过短、次数过多、频率过高的小组教学,不但使小组教学变得“假”、“浮”,而且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导致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所学知识。

5. 随心所欲,缺乏评价客观性的学习评价。新课标中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于是教师们开始重视评价,却在评价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一些教师的评价和表扬重整体、轻个体,小组教学结束后,只有一部分教师能够做到综合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其次,一些教师的评价过于随意,时常脱口而出,导致学生心浮气躁、骄傲自满,时间长了还会使表扬失去了它的意义。再次,对于学生对问题的正确回答,一些教师的表扬阵势有些过激,对于一些基础的知识点也要采取鼓掌和奖品的鼓励方式,让表扬成为了一种形式。

三、有效运用小组教学的策略

(一)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经调查发现,在曾经采用过小组教学模式的教师中,90%的教师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选择“按座位分组”,只有10%的教师选择“把全班学生打散,重新分成若干个小组,再进行合作交流学习”。但事实上,由于学生的性别、智力水平、心理素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为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的目的,小组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科学地组建优化的学习、讨论小组,力争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一般情况下,在分组时每组的人数应控制在4~6人一组为宜。以下笔者收集了几种较为合理的分组模式:

1. 按成绩差异分组。将班中数学学习的绩优生与后进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这种分配方式的前提是学生自愿,让学生之间自主选择自己能够帮助或能帮助自己的同学,以绩优生带动后进生,不仅以生生互动的方式促进了后进生的学习,也进一步增强了绩优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一种班级学生共同进步的双赢模式。但是,这种分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后进生可能出现因为自卑而只听不说,得不到锻炼的机会;绩优生多说多做,因优越感而骄傲自满。

2. 按兴趣爱好分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通过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尝试将其按照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各自分组。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取向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在努力学习相同的兴趣爱好的过程中,还带动了其他的学习,同时也建立起了你追我赶的、合作与竞争并行的小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分组模式有时也容易造成学生因过多的关注自己的兴趣而影响其他方面的学习,或者由于兴趣爱好的转变而难以坚持。

3. 按所持观点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比较简单,即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所持的不同观点分组。这种分组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将持同一种看法的学生分为一组,组内研究得出进一步结论后进行组间辩论,辩论后得出最终结论;第二种,将持不同看法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组内辩论,最终一方说服另外一方,得出结论。其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缺点在于,看法相同的分在一组,可能造成将错误的结论在脑中加深,难以纠正;看法不同的分在一组,有可能出现后进生向绩优生靠拢、不敢坚持自己意见的随风倒的现象。

4. 按成员关系分组。这里的成员关系指的就是班级中的好朋友,小学生通常都是几个好朋友经常在一起活动,将他们分在一起,合作起来更有默契。但是,对于一些没有好朋友的孩子,这样的分组模式会增强他们的孤独感,教师应该在分组过程中注意到这点,帮助其融入那些比较随和的群体。

5. 按临时动机分组。小组教学中,有的孩子没有办法融入小组中讨论、学习,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随机地将这部分学生与自己组成一个小组。这种分组模式流动性、灵活性强,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但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二)明确学习任务,全员参与

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很多情况下,小组教学都是简单地讨论一下之后,由一个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答案,而这个学生通常都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其他学生只是倾听,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因此,在科学分组之后,当务之急就是明确学习任务,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小组教学中。

1. 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所学内容的重难点、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评价的标准,告诉学生此次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 帮助学生在组内分工,将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分配任务。分工时,可以以学生的个人取向和教师平时对学生特长的了解进行,按照学习内容,设置小组长、测量员、记录员、监督员、小组发言代表等,并随时观察学生们的情况,使其各司其职、全员参与。

(三)有效把握时机,提高效率

对小组教学的时机的准确把握,也能有效地提高小组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把握的时机主要有以下四个:

1. 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该节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小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探索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 问题的解决具有开放性。数学问题中,经常会遇到有多种解决方法、存在多个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寻找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时机,借此机会开展小组教学再合适不过了。让小组的成员们相互交流、讨论解法,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如上面提到的《猜生日》一课的教学,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猜他人生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直接推测,有的看日历,虽然都是运用已学知识,但方法各不相同。

3. 学生意见不能统一时。对于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时候学生们会存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意见,此时,学生也普遍存在坚持自己意见的倾向。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有效的避免全班同学随风倒的现象,锻炼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效。

4. 学生个人无法独立完成问题的操作和探索时。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有限,部分新知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应抓住这个关键点,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鼓励他们团结协作、相互启发,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提高小组教学的效率。

(四)合理选取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小组教学,否则将会使小组教学成为一种重复性的劳动,让学生对本应该趣味性很强的小组教学产生应付、厌倦的情绪。所以,教师应明确哪些内容适合使用小组教学,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在遵循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那些具有主体性、趣味性、科学性、实验性、现实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那些综合性较强、具有不同操作方式、比较复杂、容易混淆的知识,也适合使用小组教学。

(五)进行有效的评价,及时反馈

一次小组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是对小组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及时有效的评价要求教师掌握科学合理地在小组教学中运用评价的方式和技巧,建立有个性、有针对性、有激励性的评价。小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因此它的评价也应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表扬那些个别的表现好的学生或小组,而且要看到其他小组在小组活动中的亮点,抓住他们的优点,综合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

(六)充分发挥小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作为小组教学中“创新活动的导航者”,教师在整个小组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在进行小组教学前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小组教学,如何参加小组教学活动,如何在小组教学中学习;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再次,教师要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后,选择适合进行小组教学的内容,并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还要控制小组教学的时间、课堂纪律,并且在巡视过程中对每个小组加以监督和指导;最后,及时有效的课后评价和总结能帮助教师吸取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小组教学结束之后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平时表现进一步总结教学、改进教学。

(七)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除了以上几点策略外,有效运用小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在小组教学中应建立交流与竞争并行的机制,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充分交流、相互质疑答辩,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生生之间互助、互动、互勉,使小组教学更具实效、更加高效;其次,要注意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等多种关系。

作者简介:林竹梅(1968-),女,吉林延吉人,长春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数学个性化学习评价浅谈 下一篇:让强项成为亮点,让亮点点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