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06 09:11:12

丰子恺艺术教育论文

一、延伸美育学术道路、走向民间大众的审美艺术教育思想

1904年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癸卯学制》确立,图画与手工课从此正式进入我国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的课堂。在社会对科学与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近代学校美术教育伴着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发展而发展,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也就在明显的实用功利倾向下发展壮大起来,虽然取得了许多教育成绩,形成了一定的艺术面貌,同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改善。在西方文明大举进入中国时,西方社会早就已经因过激追求物质生产、工业化和现代文明而出现了人性的萎顿和异化现象。19世纪未,美术界出现的由威兼莫里斯发起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就是对当时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生产而产生的粗陋工业产品的反抗与抵制。当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大肆进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学者如王国维、蔡元培等清醒地看到了社会大变革中各方的利弊,而大力倡导“美育”。蔡先生指出:“我以为现在的世界,一天天往科学路上跑,盲目地崇尚物质……我们竟可以说大战的酿成,完全是物质的罪恶。”之后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观点,影响了之后的一批文艺界的先驱。“美育代宗教”将美育视为自由进步和人性自我解放的象征,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蓬勃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初步的教育思想基础。稍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还创立了中华美育会。当时提倡审美教育,是为防范和避免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类似西方的社会问题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并且旨在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审美教育。丰子恺先生一直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追随者,但他的美育途径与蔡元培先生和其他学者却不同。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开拓的先驱,蔡元培先生通过美育思想阐释和宣传展开学术探索,之后其美育的发展偏向了为政治和革命服务。而丰子恺一直以一名艺术教育实践者的身份进行美育,他没有将艺术教育推向政治与革命的旋涡,而是将美育深深地植根于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并且非常重视这种审美的艺术教育走向民间和深入大众生活。丰子恺先生非常重视审美的艺术教育,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体验”,他曾说:“艺术教育的范围很广泛:是及于日常生活的一茶一饭,一草一木,一举一动的。”他主张艺术要“曲高和众”,不要“将其束之高阁于象牙塔中”。蔡元培先生也曾这样描述过艺术和审美教育:“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但相对来说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比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美育更加深入生活和民间大众。他主张的艺术教育是在走向民间大众和深入生活的时候,形成的以审美为内容的艺术教育,美育的学术道路从此得到了延伸。美感不仅是表面的素质,它还是一种思想和思维习惯,而且是文明的基石,文明的国家必由具有美感的国民建立,只有培养出了具有对精神愉快有敏锐把握与懂得创造美的人,文明才能够诞生。丰子恺先生“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之和谐的艺术教育思想表明审美的艺术教育实际出路在于深入民间大众,并以培养人和创造生活为目的,而不仅囿于艺术和学术,教育面向的是大众、面对的是民众生活和人生。这在当今艺术教育界非常值得注意并深具启发性。

二、富含人文精神的审美艺术教育思想

学界认为20世纪中西文化思潮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中国近现代的美术教育思潮也在这几大文化思潮中有具体表现。五四之后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丰子恺先生在教育界活动较多的年代,他的“艺术的人生”与“人生的艺术”之和谐的艺术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此时美术教育在激烈的社会需求与大思潮、大变革中壮大起来。在激烈争鸣的思潮中,中国美术教育界出现了两大代表性的派别:(1)中西整合派,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徐悲鸿、高剑父、林风眠;(2)传统走向现代一派,代表人物是潘天寿。在中国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因中西方文化的取舍向度不同而产生了流派纷争,美术教育界出现了维护中国传统美术和维护西方美术地位的争论,艺术教育发展初期提出的“美育”渐渐被艺术教育中出现的这些争论取代,教育界不再过多关注艺术教育中的美,而更多关注的是各自文化的取向及地位。“审美”的艺术教育在这些中西艺术的争论中不再明确。美术教育思潮第一阶段提倡的美育思想清晰明确,一方面社会发展要求艺术“技”的方面以图实际功用,另一方面当时的一批文化知识分子旨在通过艺术教育发展涵养精神和情感的审美教育;而美术教育思潮第二个阶段,美术教育对“美”的关注已经没有对“技”的教育那样受到重视,“美”与“艺术”的区别在艺术教育中出现了模糊,艺术教育领域和社会生活中“美的教育”时常被中西艺术之争代替,表现最多的是中西艺术技法之争。这些艺术和文化的争论今天依然还没有平息。丰子恺对这一争论作了明确解答。在文化之争的浪潮里他思考过中西艺术各自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直接探索艺术、审美、艺术教育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这些解答最后都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出来。“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之和谐的艺术教育理想中包函了“远功利”、“绝缘”等艺术观。美能使精神愉悦,在美术里对美的感受就是好看,通过“远功利”、“绝缘”、通过视觉感受“对象的本身”而带来愉悦。这些传统的美学观是人们长期对客观规律的感受和把握后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想象力的源泉和生命的动力。丰子恺先生强调以审美体验贯穿艺术教育,他在美育里也常常强调艺术的意象思维的过程。在《艺术的学习法》中,他指出实现审美体验的方法是,先“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物象的本身,又要看(听)物象的意义”,通过情感体验与生活意义的结合,于是生活中有了种种趣味。将生活与美感体验结合———显然这种审美教育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体验的一面。在后来的艺术教育中,他也曾提出过“艺术必能救国”,这种提法当时不被许多人士认可。其实丰子恺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浸润,他曾指出没有民族优秀精神的“国”就象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只有具备灵魂的躯体才会有生命的活力。显然他所讲的“救国”不仅仅是保全国土完整,更是指要挽救几千年的文化精神传统;他讲挽救和继承文化的传统,并不拒绝外来的文化成分。在他所倡导的艺术教育中,他擅长吸收西方艺术的某些方法,并指出中西方艺术各有特点和长处,倡导“中西昌明”的新艺术;在审美的艺术教育方面,他更强调吸收西方艺术研究中美学成果而发展中国现代美学。只是他没有卷入艺术教育的中西文化之争,而是回归到了中国古典的美学精神上来,并且通过艺术教育将人们带入一个有意味的情的世界,通过审美的艺术教育教人们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所以我们看到其艺术教育思想中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髓。这些饱含着人文精神的艺术教育思想在当今世界文化艺术发展面临困境时,又向人们展示了应该如何认识和继承人类文化艺术的精髓。

三、调和现代艺术教育取向的审美艺术教育思想

20世纪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精神文化急速地发展,世界现代美术教育出现了两大美术教育取向———本质主义美术教育与工具主义美术教育,前者强调通过美术教育发展美术学科本身,以教育为手段,传播艺术知识和技能以达到促成艺术文化发展的目的,后者强调通过美术教育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在现代美术教育两大取向(美术取向和教育取向)争端中,丰子恺先生提出了“小艺术科”和“大艺术科”的艺术教育观。表明了“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之和谐的艺术教育思想对这两种美术教育取向的调和,以上两种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都存在,但互不矛盾、互不冲突,不存在“非此即彼”,既重视借助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又重视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和养成具有完美人格的目的。20世纪西方美术思潮波澜起伏,新思潮和新流派主张与传统美术彻底决裂,强调艺术家个体的主观表现性与独创性。从野兽派、立体派到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潮流。这股“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开启也影响到了中国,在中国美术教育中也有相应表现。美术教育中对艺术“技”的片面强调而忽略其“审美”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种表现。丰子恺先生对当时的这种趋向表明过他的看法,他借西洋格言指出:“凡艺术是技术,但仅乎技术,不是艺术,仅乎技术又不是艺术,即必须在技术上再加上一种他物,然后成为艺术。”有“技术”而没有“艺术的心”不能成为艺术,有“艺术的心”而没有“技术”亦不能成为艺术,在“人生”的意义上,后者选胜于前者。他针对学校艺术教育中“技术”和“审美”两方面发展失衡的现象,提出了明确和发展“小艺术科”和“大艺术科”的艺术教育思想。“小艺术科”的教育是当时学校艺术教育以艺术专业课程形式展开的艺术科的教育。这种艺术教育着眼于艺术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艺术教育,它以艺术本身为取向。“大艺术科”的教育则是通过将“艺术精神”融入一切教育中,以艺术教育为媒介,实现培养人造就人的目的,不仅授人以技,还要授人以道。当时艺术教育随着各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的音乐、图画课的开设而发展起来,但只停留于一些技法的训练上,他指出了一些学校虽在教育实行过程中开设了“图画”、“音乐”而没有贯彻“艺术精神”,往往“循流忘源”常常悖教育之本旨与设科之初意。这“本旨”与“初意”也就是“美的教育、情的教育”,是沿袭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美育代宗教”的目标而发展的审美艺术教育。我们回顾美术教育的历史,发现每一次中西文化之争都使艺术教育最终在“技”的方面得到肯定和向更深层发展了,却把“审美教育”的艺术教育的初意疏远了。如美术教育界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契斯恰可夫素描教学体系”、“白描和双钩造型基本训练”、80年代之后的写实基本功训练和写实能力培养,都是艺术教育中对“技”的肯定。虽然这适应了创作多元发展倾向和现实需要,但怎样把美育在艺术教育中深入下去却被忽略了。而且文化争论也没有超出当时的技法之争的范围,并逐渐将蔡氏所提的“美育”游离出去了。丰子恺先生明确指出“艺术必须在艺术上再加上一种‘他物’”,“他物”即“艺术精神”。他所倡导的这种审美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审美的艺术教育,感受和把握客观规律,把人的知识技能内化为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修养,培育和造就有健全人格的人,人生的美好精神就能植根于人的心灵,使人生趋向于完美。缺少了审美的艺术教育,全面的素质教育很难最终实现。通过审美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最终对人生就有了终极关怀。丰子恺先生中西艺术理论的深厚修养,指出了单靠一种“小艺术科”的教育难以实现宏大的“美的教育”的宏伟目标。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明确“小艺术科”和“大艺术科”的教育,提出了“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之和谐的教育思想,完善了艺术教育的终极意义,这是不偏废哪一方面的,具有很大的调和性。七十多年过去了,世界艺术教育的面貌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现代艺术教育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了。当我们了解了更多国际艺术教育潮流与动向后,以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深厚的本土和生活参与意识继续探寻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道路时,现代艺术教育应从国计民生的角度考虑和解决更多的问题,我们更需要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艺术教育,将现代艺术教育在教育取向相互对抗的趋向中进行调和,而丰子恺先生已经为我们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与启示的艺术教育思想,并做出了一定的艺术教育的贡献。

作者:曹金玲工作单位: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社会艺术教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