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呼兰河传》看其审美感知

时间:2022-08-06 06:58:42

浅析《呼兰河传》看其审美感知

【摘要】本文通过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分析了其作品散文化的倾向。

【关键词】散文化;结构章法;情节;抒情方式;语言;意境

The prose of the theory Xiao Hong work turn to incline to-from 《hulan river legend 》see it appreciate beauty feeling to know

Xia Hong-ji

【Abstract】This text pass the Xiao red representative work 《hulan river legend 》, analysis its work spread incline to of culture.

【Key words】The prose turn;Structure composition;Details;Sentiment way;Language;Artistic conception

萧红,这位值得人敬佩、同情、思考的作家,自中国最北方的城市走来,又在中国最南方城市的一角寂寞逝去的女性,总共才活了三十一岁,就其创作的成就来说,她虽然算不上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是她却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善于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她的创作生涯不及十年,然而她凭借一支生花妙笔对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抒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萧红体”小说模式。如果说她小说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是许多作家都可以达到的,而她那种才华横溢、不拘一格、其清如水、其味如散文的小说风格,则是别人无法重复,更无法代替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小说的生命主要在此,她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也主要在此。

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已初见端倪,以后又经郭沫若、郁达夫、废名、直到沈从文等几位作家的努力,小说散文化才终于成为相当一部分现代小说家自觉的美学追求。萧红的《呼兰河传》运用了这一成果,并对此进行了创作性的发展,就其描写生活的力量、独创性及其作者在艺术上进行的探索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来说,《呼兰河传》是她的一部代表力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散文化风格的倾向。

1. 萧红小说的散文化倾向表现在其创作的结构章法上

从小说的组织结构方式来看,有“散文化”倾向的作家一反古典情节叙事小说靠单纯的因果逻辑来组织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的表层结构方式,而在抒情功能的推动与抒情内容的要求下,以心理情感逻辑来组织结构作品,从而赋予抒情小说以具有内在秩序和情理线索的深层结构。通俗一点讲,也就是在中国传统小说中,结构形式通常是以线形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来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的主要依据在情节。而萧红的小说常常又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更缺乏建筑家一般的构架体系,它主要是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的细腻描绘,来揭示社会生活,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使她的小说结构挥洒自如,呈现出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文化特征。这种叙事作品散文化现象,说明萧红小说在结构上对时间性因果关系的忽略,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呼兰河传》知晓。

2. 萧红小说的散文化倾向表现在情节的淡化上

在她的小说中,艺术结构的重心由情节叙事转移到了抒情性内容上了,不再热衷于按一般因果逻辑将人物及其命运纳入到一个完整统一,紧张生动且富于戏剧性情趣与悬宕巧合的情节过程之中,这样就淡化和减弱叙事因素。因此小说的内容就具有片断性、零碎性和印象性。《呼兰河传》中就有具体体现,它没有贯穿全书的典型人物,整篇小说也没有什么牵动人心的连贯情节,更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根据前面的情节就可以基本猜测到后面的内容。但是它却是引人入胜的,当你看完前一章时,你就会不自觉的翻向第二章,因为章与章之间的连线不是靠情节,而是靠作者的感情。作者饱满的生活激情,总是从描写中自然地流露。

3. 《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表现在其抒情方式上

小说散文化不只是一种手段和原则,也是一种心态,是作者审美态度及其在创作活动中抒发感情的一种特定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散文化往往同抒情化连在一起,《呼兰河传》在开放自由的结构和波俏流动的文学中,还散发出真挚亲切,感人肺腑的抒情风味。

4. 萧红的散文化倾向,还可以从她对语言的运用上进行分析

在她的前创作中,语言风格已初步形成,唯一不足就是还有几分生涩之处。但在《呼兰河传》中,这种不足已没有丝毫痕迹,活脱、自然的口语跃然纸上,让人读后心存清新之感。这一点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的语言风格。传统小说的语言往往书面语言较重,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朗朗上口,反而有晦涩难以下咽之感。寓意虽深但让人捉摸不透,有时还掺杂着隐语、暗讽、扑朔迷离、匪夷所思,从这一点说,萧红就做得让人无可挑剔,她虽是一个乡土作家,运用的是北方人民群众口头上所常用的语言,但在作品中却找不到过于生僻的字眼,语言明白晓畅,不加雕饰,虽通俗但自然动人,虽平实但意义隽永,她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明丽天然,富有艺术表现力。既有抒情诗的蕴藉的诗意,又有绘画的绚丽多彩,即便是再寻常、再普通的事物,也会在她的笔下显得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绘:

蜻蜓是金的,蚂蚁是绿的,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

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作者以一个孩童的视角,用简短、朴素的话语把童年时代的乐园描写得生机盎然,栩栩如生。令人不禁联想起自己的快乐童年。一个偏僻的小城,生活单调沉滞,没有动人情节,没有惊人举动,但作者却运用语言的魅力赋予了它一种动人的艺术力量,赋予它一种生命力,她的语言之所以生动传神与作者对题材的把握和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恋情绪。她所要表现的题材,正是她所熟知和思恋的。

5. 萧红作品的散文化表现在她对意境的追求

意境严格来说,它属于诗歌审美范畴。后来逐步被散文、小说、绘画所采用。小说意境与诗歌意境在许多方面有着不同之处。但萧红却把意境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小说之中。在她的作品中,虽不着重对字句的提炼,但她对意境的创造把握的非常到位。表现在对场景的设计,对艺术氛围的渲染,对人物感觉情调的创造上。

作者在创作作品时,重视的不是情节,而要力图创造出一种“总的气氛,总的调子”,也就是一种凄婉、悲怆、沉郁、哀怨的境界,但这种境界并不是单一色调的。让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火烧云的景象吧: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的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

“他妈的,你们也变了……”

他的旁边走来了一个乘凉的人,那人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象是天着了火。

……

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北,那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能起来,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再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

上一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 探讨教育教学方法 下一篇:浅析语感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