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在血站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22-08-06 03:18:24

档案管理在血站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血站档案是指在血站工作中从事采供血、教学、科研、卫生行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血站历史的最直接的见证,它记载了血站历史发展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客观反映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条件下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工作等,记录了血站物质、文化全方面的发展状况。通过档案可以探寻血站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关键词:档案管理血站文化建设档案工作者素质

血站文化从整体而言是血站技术力量、设备、人员素质、经营理念、血站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包括良好的传统、习俗和风气),从个体而言是每个员工做人做事的良好习惯,是以实现共同价值为核心,以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表现为健康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文明和谐的行为规范。它是血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对血站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提高采供血和服务质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血站档案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纽带,是血站文化建设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在当代一个没有档案历史的血站,不是一个健全的血站,而一个没有高品质文化的血站,也是一个行走不远,要被淘汰的血站。

一、档案的价值作用决定了血站档案是血站文化建设的好教材

从本站文化建设与档案工作发展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和作用,血站档案是进行血站建设和发展中产生的全部资料和反映血站兴衰的各种载体材料,是血站的宝贵财富,是血站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除具有查考凭证、参考依据的作用外,还是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和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就本站档案来讲,自1993年建站,历经了21年的发展历程,经过20余年的收集整理,现已库藏11种门类1万余卷(件),达到了库藏丰富、结构合理、有规可循、有目可查、管理科学的良好局面。这些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信息资源每天都在为血站领导和各科室提供着有效信息资源服务,为血站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各业务科室、行政职能部门日常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一般来讲,综合血站的主要领导,在做出每项关乎血站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决定之前,都要依据上级的政策要求和血站的实际情况,倾听血站广大职工的意见,也要吸取本站以往此类决定的经验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站领导的每项重要决策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史可鉴,既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同样,血站各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及职工个人,在计划工作、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处理重要事务时也经常需要查询有关档案资料,核准有关参考数据[1]。而血站文化建设又是血站档案工作发展的最好体现。一个血站高品位的文化建设是该站长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是在其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冲刷不断磨砺的,而体现这一过程的只有档案,本站2001年开始开展的血站文化建设中,从以“生命之托重于泰山”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理念的提炼,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爱站、爱岗热情,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团队意识,将血站文化的精神潜移默化的融入了职工的实际行动中。

二、完善血站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档案管理

档案记述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社会档案意识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极大地影响着档案价值的实现。一个血站文化建设内容所体现出来的都是通过血站发展过程的历史档案沉淀下来的,所以要使血站形成自己深厚凝重的文化,必须加强血站的档案管理,用历史铸就特色,用特色体现历史。

1.领导重视,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健全档案管理网络

人们常说“领导重视是关键”,对血站档案工作来说,也是这个道理。血站档案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血站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带头贯彻落实《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把档案工作纳入血站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成立血站档案室或档案科,选拔有专业技术职称,工作认真负责,有强烈事业心,有一定管理协调能力的同志担任档案科主任,明确编制及职能。要按照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三级管理网络,形成垂直式管理。血站要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及保密、鉴定销毁领导小组,由站长或分管站长任组长,档案科主任担任成员,各职能科室设兼职档案员一名。要实施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分管站领导、档案管理领导小组、档案科及专兼职人员职责及岗位责任,并制定考核办法和规定,充分发挥管理网络的作用,做到组织落实、责任落实。

2.加强档案宣传教育,增强全站职工的档案意识,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凡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只有充分认识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做好这一工作的自觉性。因此,要加强血站档案管理,首先要加强档案的宣教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血站广大职工的档案宣教,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档案法》及一系列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利用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增强血站广大职工的档案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档案,积极参与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重点抓好血站专兼职档案工作者的档案宣教,使档案工作者率先垂范。档案工作者是档案工作的主体,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影响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决定着档案的管理水平。要对档案工作者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档案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求,精通本职业务,真正做到知法、懂法、执法,自觉做好档案管理工作[2]。同时作为血站的档案管理者,也要掌握一定的采供血专业知识,这样在为业务一线的医、教、研服务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3.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服务性和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因此,血站要贯彻落实《档案法》,做好血站的档案管理工作,就要依据《档案法》等相关法规和要求,结合血站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血站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例如,本站结合血站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档案管理办法》《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各种档案保管期限》《血站档案分类大纲》《档案分类编号标准》,建立了《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分类编号标准》,建立了《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密、保管、查阅、鉴定销毁、统计制度》《秘密文件管理、公文管理制度》《文书、教学、科技、会计、审计、音像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及计算机管理制度》等等,同时,制定措施,对制度的落实情况定期监督检查。随着这些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完善,血站的档案管理水平年年上一个新的台阶,年年考核都达到国家二级档案室的标准。

4.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提高档案工作效益

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好坏在于档案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通过档案提供利用来实现的。档案利用的方便程度、利用率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档案工作者管理水平的高低。只有将档案信息提供给各方面利用时,才能使各部门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档案对其工作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档案真正的价值所在,增强利用者的档案意识,从这个意义讲,档案信息资源的提供利用也是最好、最直接、最实际的档案宣传工作。这就要求首先要增强服务意识,要改变过去“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模式,打破过去“重管轻用”的陈旧管理方式,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资源功能,把档案工作同血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密切联系起来,在主动服务、跟踪服务和开发利用上狠下工夫,不断提高档案工作效益,而只有通过提高效益,也才能进一步得到血站的重视,才能提高档案工作在血站工作中的地位。其次要制定服务措施,提高服务功能,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者提供最方便最快捷的信息服务。如编制检索具,简化利用程序,编制利用范例,开展站内信息网络服务等,从而使档案管理的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发挥档案工作在血站建设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5.加强档案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实现血站档案管理现代化

档案的本质属性和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的原则,要求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搞好档案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血站的档案管理也不例外。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血站的现代化建设也在蓬勃发展,要加强血站的档案管理,就要筹集必要的资金,加强档案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做到软件、硬件都要硬,要配置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做到档案用房办公、阅览、库房三分开,档案装具采用先进的密集架和专用防磁柜,库房防盗、防火、防高温、防强光、防潮、防虫、防鼠、防污染、防尘等九防措施齐全。为提高档案工作效率,为档案部门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并开发与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在管理中的作用。实践证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越高,档案的开发利用效益就越好,血站文化建设的基础就越厚。

总之,血站的档案管理工作是新时期血站建设与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管理力度,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才能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让血站的文化建设得到充分的展现,促进血站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玉萍.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2(10):68-70

[2]倪芳,黄巧莎,聂真等.信息化管理对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2(463):200-201

上一篇:塑造有生命的课堂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