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策略设计

时间:2022-08-06 03:09:51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策略设计

【摘 要】在新一轮高中教学改革的浪潮下,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越来越爱重视,讨论已成为课堂不好缺少的环节。但从目前我国课堂讨论实践中看,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着学生参与性低、形式主义等等系列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以生为本的语文讨论式课堂的设计和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讨论式 教学设计

在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大背景下,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引领学生思维,随时在课堂中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建立起新型的语文课堂。新型 的课堂不再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和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于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火花。而讨论式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的讲解法、提问法、自读法等常规的教学方法,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达到让更多学生迟可能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交际的要求。通过课堂讨论,对于放松学生课堂的紧张感,缓解心理压力,让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建立起教学的互动关系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开展高中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存在问题

新课程改革目标指出,要加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互动交流热情,使得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心得和看法,提出疑问,共同探讨问题,引导学生的认知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因此,语文讨论课堂无疑是一个极佳的选择。然而在现实中,部分教师对新课程人体屠宰场的理论理解不深,在讨论式课堂运用出现偏差,未从真实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更不能体现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内容,造成教学有形无实,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效果甚微,从而陷入教学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生参与性较低

当前在组织语文讨论课堂时,通常见到一些学生利用讨论课堂开小差,兴致勃勃地讨论一些与教学内容毫无相关的话题;也有的学生只是形式上参与,自始至终几乎没有发言,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凑热闹;还有一些教师在讨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偏爱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交流,以保证教学进度和控制教学时间,使得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从而忽视了多数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

(二)讨论时间不足

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总是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担心讨论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又生怕学生讨论结论不集中,对于组织讨论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更有的是当学生们讨论热烈时,教师会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讨论就到此为止”作为结束讨论的理由,使得自己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得到推进,不再追究讨论环节的实际效果。

(三)形式主义突出

据笔者对高中语文讨论课堂调查发现,多数老师把课堂讨论设计为这样一个情境:

教师:“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展开讨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们与前后桌同学低下头开始讨论,突然听到老师一声口令:

“停,讨论时间已到,请同学们停止发言”。同学们马上端正坐好,认真倾听老师讲解。

教师:“这个问题体现……”

这样的讨论式课堂设计只是一种空洞、僵化的形式主义,连最基本的讨论同伴、讨论主题,讨论结果展示等等内容都没有,更无法发展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功效,过份重视形式,游离讨论的本意,致使学生头脑混乱,效果适得其反。

二、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一)根据内容设计问题的种类

当一堂课被确实是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时,讨论的中心问题便成了课堂设计的重点。讨论问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笔者在实践中,最常用的有假设式问题、任务式问题以及争议式问题三种。

假设式问题的课堂讨论设计应当给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的学习任务。如《哦,香雪》课文教学中,笔者设计讨论问题为“假如你是文章中的主人翁香雪,在那个年代,你会拿一篮子的鸡蛋去换取一支铅笔盒么?”这样启发学生对香雪行为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铅笔盒的象征意义。

任务式问题的课堂讨论设计是把一些信息量大的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方式找出课文有效信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在讨论中对文章进行了整体分析,从而实现合作学习的自主学习效果。

争议式问题的课堂设计是要求老师灵活把握课堂热烈讨论或者随即生成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意见激烈、尖锐,引发学生辩论,从而在辩论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不断涌现创新点,在实践中孕育出真知。如笔者在《雷雨》讨论课中,设置“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引发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们争论焦点在于周朴园、鲁侍萍、鲁四凤或周萍到底谁是文章主人公?这样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争论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思辨能力,还能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把握好问题设计原则

讨论题是否设计得适合是直接决定着讨论的成败。通常讨论式课堂问题设计要体现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但在实践中,还要注意五个方面,第一,讨论题要与教学的重点难点相关,讨论的问题设计成解读本文的关键,或者是文章的矛盾焦点所在,或者是文章精巧之处,或者是人物性格特定环境,或者是理解作者情况的核心语句等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中的“风雪”特定环境讨论;《荷塘月色》中“这几天我心理颇不宁静。”关键句子的讨论等等,使得讨论能有效地进行;第二,提高讨论题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基于学生生活中真实问题,试图将问题与学生经验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对问题研究的兴趣;第三,讨论问题难度要设计适中,太难学生难以胜任,讨论无法开展,太易会流于形式,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形成讨论题的梯度,通过讨论,逐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模糊问题清晰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第五,设计问题要力求做到精炼,问句不能太过长,使得学生能快速了解讨论的目标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三)掌握好合理的讨论时间

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整个教学时间作出计划,进行调控,以确保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讨论式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环节之一,必须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虑,安排好合理的讨论时间。如果整堂课的设计都是采用讨论式教学,容易告成目标分散,讨论多个问题还会让学生身心产生疲劳感,不利用学生的进步。从笔者实践经验来看,以一节课40分钟为例,讨论问题应当设置3个质量较好的问题最为合适,而且越是高年级的学生问题就越少越好,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另外,讨论时间还要结合讨论题的难度,如对于值得推进的问题,整个讨论过程就要以10分钟为基准进行上下浮动;对于一些讨论只是作为课堂提问的辅助手段的,讨论时间安排在3分钟以内为宜;如整节课均设计为讨论式教学,讨论时间安排更长,而且是采用讨论和交流讨论结果为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讨论过程中,确保足够的讨论时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整个讨论过程,不断深入去探讨问题,实现学生彼此间进行思想交流。

总之,教师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时,要牢牢遵循从教学内容参照教学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切忌形式主义。语文讨论式课堂设计、运用适当,可以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精神,锻炼学生思辨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地把课堂上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殿堂里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夏明华. 关于改革初中语文考试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6期

[2]刘建良. 和谐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3]张海松.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得与失[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4期

[4]赵育亮. 例谈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年2期

(作者单位系吴川市第二中学)

上一篇:浅谈数学阅读教学的意义 下一篇:“教学反思”思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