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育:在摸索中和时间赛跑

时间:2022-08-06 12:08:43

特殊儿童教育:在摸索中和时间赛跑

特殊孩子需要被理解和关爱,融入到主流环境中,带给他们的是未被边缘化的自尊和自信。

“他们来自遥远的天际,一不小心跌落在了尘世。”

人们把最优美的比喻给了自闭症孩子,称他们为“星星般的孩子”,然而这善意解读的背后普遍存在的是对于自闭症的误读。孤僻、兴趣狭窄,自闭症通常被大多数人理解为性格上的害羞与内向,殊不知这种被浪漫化疾病其实属于一种复杂的脑部发育障碍,通常在3岁前发病并伴随一生。

国际医学界普遍认为,自闭症在全球的发病率在1%左右,每一例自闭症儿童的确诊,带给家庭的是极为困难的情感调整以及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其实,自闭症并不能被治愈,只能通过干预手段让孩子的状态越来越稳定。”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宁征说道。2015年4月底,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开设了以干预自闭症儿童为主的特教班,在一所普通幼儿园当中开设特殊儿童教育,这在省内还是首例。

开设至今短短半年,宁园长带领4位老师在实践中钻研,大量吸收相关专业知识。实际上,对于特殊教育,宁征算是一直有个情结:曾经去到英国考察学前教育她注意到了英国幼儿园对特殊孩子实行融合教育,对此深受触动。

教育者的良心

很多年之前,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特殊孩子。

14年前,幼儿园接纳了第一个特殊孩子,“他的表达能力很滞后,习惯性地用肢体来表达欲求,比如他想和你玩,就会来拽你,但是对下手轻重没有概念。”对于20多年前的那个孩子,宁征现在还记得很清楚。那时电脑远远没有普及,周围没人能说得清这个孩子出了什么问题,但是宁征让他留下了,“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001年,幼儿园正式接触了第一位自闭症孩子,宁征发现他很刻板,喜欢用玩具敲击桌子然后听发出的声音。在跟孩子家长聊完之后,宁征本以为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的缺失造成的家教问题,“没想到,跟孩子父母谈完之后,我让孩子跟我说‘园长再见’,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孩子瞪着眼,攥着拳,愣是说不出口。”宁征回忆道。逐渐普及的网络告诉了她这属于自闭症,“那时候,‘自闭症’这个词在社会上还很不常见。”

说起为什么开设特教班,宁征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2012年我去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自闭症论坛,那天,现场去了三四百人,但满会场就我一个普通幼儿园的园长。”

这让她很感慨,很多特殊教育机构的举办者都是特殊孩子的家长,他们被普通幼儿园拒绝过,有条件的,只能自己开办特殊教育机构。“我们从来没有拒绝过一个孩子。”宁征说。在她看来,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良心。

特殊孩子需要接受特别的训练,包括肢体协调性训练、肌肉发展训练、发音咬字训练等,因此,2015年4月底,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在保利百合园西园区开设了特教班,利用现有的蒙台梭利感统训练教具,为特殊孩子创设出了自己的小天地。

了解每一个孩子

如果单纯地把特殊孩子理解为智力低下,那太过武断,特殊孩子也有童年,更需要被理解和公平对待。

“自闭症的孩子关注事情的重点跟普通孩子不一样。”青岛市实验幼儿园保利百合园特教部主任曲烨说道。她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上课时,老师在讲“亭子”的主题,用图片给小朋友们展示了不同的亭子,当老师问患有自闭症的悦悦(化名)最喜欢哪一个亭子时,他回答,“我喜欢第13张。”并没有标明亭子顺序的老师暗暗吃了一惊,倒回去找到第13张,问悦悦,“是这张吗?”悦悦答,“是。”老师换了一张又问,“是这张吗?”悦悦说,“不是。”

“很多特殊孩子对特定的事物能力很强,像这个孩子,默数能力很强。”曲烨说。找到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从他们的长处和兴趣点出发,干预活动进行起来更有成效。

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行为造成了他们讨厌陌生的环境,“有时候,你换一条路线他们都会哭半天。”曲烨说。所以,即使是进教室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行为,对自闭症孩子来说,都困难重重。“你不能硬把他抱进教室,这样对他来说是个伤害。”曲烨说。于是,在明明(化名)因为害怕陌生环境,哭闹着不愿进教室时,曲烨和老师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明明特别喜欢吃水果,所以我们让别的小朋友先出去,然后在冲着教室门的桌子上放了一碟水果。明明看到水果立马进去吃,吃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再进来,他就不害怕了。”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实行开放教育,尊重孩子的个体成长。“要为特殊孩子找到兴趣点。”这是宁征一直强调的。国内小有名气的自闭症画家毕昌煜在2008年的一次自闭症孩子画展上被更多人了解,从此改变了人生。幼儿园的每个教室里都有十几个区域,绘画区、搭建区、表演区、迷宫区……孩子在里面有选择性地活动,“如果能为孩子找到兴趣和长处,也许他们以后生存就不用太过发愁了。”宁征说。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自闭症干预方式。其倡导“回归主流”的基本理念,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

经过短暂的前期准备,青岛市实验幼儿园特教班尝试起了融合教育,让特殊孩子每天都有机会到普通班上参与普通班孩子们的活动,剩下的时间按特殊孩子的课程设置搞个别训练。“搞融合教育,我们比医院和特殊儿童培训机构有优势,因为我们有能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的条件。”宁征说。

目前,特教班一共招收了8名特殊孩子,其中不单有自闭症孩子,也有多动症、发育迟缓……“目前来说,我们不想做大,招收的上限就是10个孩子。”宁征说。一个班不能融合太多特殊孩子,不然整个班都可能受到影响。特教班根据每个孩子的程度来决定分配数量。“现在一个班大概会有2-3个特殊孩子。”曲烨说。

融合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魔力在于同伴的带动。自闭症孩子浩浩(化名)有严重的睡眠障碍,长期的睡眠缺失导致他精神不佳,情绪问题明显,并且不愿意听老师的安排。“但他在普通班里有个特别好的朋友。”曲烨说,“浩浩不愿看书,但是好朋友去看书,他会跟着去;他不愿穿鞋,但好朋友跟他说,‘浩浩,快把鞋穿上。’他尽管还是赖洋洋的,但还是会去穿。”融合时间长了,他们愿意跟在小伙伴的身后,这比老师的话要更有效。

而更重要的,则在于主流环境所带来的未被边缘化的自尊和自信。汉汉(化名)在刚融入到普通班时,按照惯例要当着所有小朋友的面介绍自己,当老师问大家谁愿意跟汉汉做好朋友的时候,所有小朋友都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在幼儿园,8个孩子都有机会参加园里组织的活动。”曲烨说。六一儿童节时,4个特殊孩子跟大家一起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合唱比赛。“老师看汉汉能力强一点,立马把他安排到了第一排。”当老师把汉汉在幼儿园的表现录成视频给汉汉父亲看时,这位坚强的中年男人红了眼眶:自尊和自信不但带给了孩子,也带给了家长。

“我们现在是刚打开门”

“对待特殊孩子,光有爱远远不够。”曲烨说。“更需要专业的知识。”每进来一个新的孩子,宁征和曲烨就要带领老师们开会,根据孩子的程度制定干预方案,分阶段给每个孩子定目标。在融合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孩子的变化。

而这半年多以来,变化更大的,是老师。

“旁观者清。”这句话用来形容教学再适合不过了,往往通过旁人的观察,能够发现更多问题。而一旦发现了问题,老师们之间会立马坦诚指出。而对教育细节的记录也是老师改进教育方法的好方式。曲烨举了一个例子,“自闭症孩子对抽象东西理解起来特别困难,有一次我们几个老师开交流会的时候,发现阳阳(化名)在动物主题的课上对乌龟特别感兴趣,拉着老师说,‘老师,看,乌在动。’”在干预记录里,曲烨看到了这个细节,她认为,这时候就可以教给孩子“伸”和“缩”的概念。“我们会根据记录总结,下一次教育应该怎样推进,这对老师的帮助特别大。”

除了园内老师的交流和互动,省内、国内举办的自闭症研究论坛,只要有条件,幼儿园都会派老师参加。每次在论坛上学到有价值的理论,老师们都会带回来分享。“其实落实专家的理论也是个痛苦的过程。”曲烨说。“专家的理论很宏观,我们需要先理解,再摸索出具体的干预活动来体现。”而专家的话应不应该全信?在实践中,老师们也发现,应该结合孩子的具体特点。“专家们都说融合教育应该在同龄孩子当中进行。”曲烨说。然而在具体开展活动时,幼儿园的王老师却发现这样效果并不好。“小班的学生是以先自我为中心,再慢慢往外拓展他的社交,这是年龄特点决定的,你要求他去关注特殊儿童,但他还没有这样的技能。如果在中班或者大班,大带小,才能够带得起来。”她说。

“我们现在是刚打开门。”曲烨说。虽然大范围的试错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这是最扎实有效的方法。

家园合作

曲烨带领另外三位老师全身心扑在特殊孩子干预教育上,第一次见到她时,倦意在她脸上很明显。“每一个老师都很累。”她说。面对一个个注意力不集中,表达能力弱,甚至吃饭睡觉都成问题的孩子,她有些着急,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的呵护下有明显的进步,但她自己也明白急不得,“这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

而现在,更令曲烨着急的,是家长的反应和态度。

“如果家长不动起来,干预肯定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曲烨为家长的不作为感到惋惜。“家长把孩子送来,晚上再接走,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自己出去吃饭了,这样的家长能不为他着急吗?”

对于家长的不作为,除了家长缺乏专业知识之外,曲烨认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后果的估计程度不够,“他们不知道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多数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小,“大大就好了。”也有家长寄希望于特训班,认为把孩子送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教育两三个月就能教育好了。”家长对孩子的状况认识不够深,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承认,这造成了很多家长抱有侥幸心理,不作为。

然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0-6岁是干预的黄金时期,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配合,“你要和时间赛跑。”宁征说。

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一方面。然而将来长大后,他们终究需要面对社会,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与外界交流,这是一个长远的课题。

当然,自闭症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自闭症家庭不单单需要社会的理解与关爱,更需要相关政策的帮扶。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纳教育”思潮,成功实施全纳教育,将特殊孩子融入到主流教育体系当中。而日本更是制定出了从出生到坟墓的自闭症患者终生帮扶政策。

“青岛在自闭症帮扶上做得不错。”宁征说。但是成年自闭症群体的生存问题依然是个沉重的社会难题。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行业先行,才能够推动具体政策的完善,青岛市实验幼儿园正在做这样的先行者,这是社会担当,更是责任与使命。

上一篇:低热硅酸盐水泥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关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的几个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