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外需大幅下滑时期的视角

时间:2022-08-06 07:36:37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外需大幅下滑时期的视角

郭 妍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张立光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 东 济 南250100

作者简介:

郭妍(1977―),甘肃兰州人,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和企业管理;

张立光(1974―),山东临沂人,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出口激励型战略的指导下,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由于我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正在陷入贸易条件恶化,竞争优势减弱,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进展缓慢的“比较优势陷阱”。因此,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外贸发展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我国建立能够促进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

关键词:进出口;经济增长;金融危机;外贸战略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3-0004-07 收稿日期:2009-09-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就业、技术进步、竞争力提升等的主要动力。但我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果实的同时,也面临全球市场波动的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三次对外贸易大幅下滑:第一次是1989~1990年,GDP增速和外贸增速同步下滑;第二次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期,GDP增速持续下降,进出口贸易增速由正转负;第二三次是本轮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快速下滑,并波及投资、就业、FDI等众多领域,给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研究历史上三次外需大幅下滑时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以期对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有所启示。

一、外贸下滑的表现

(一)“1989~1990年时期”外需快速下滑

1989~1990年,我国GDP增速从1988年的11.3%分别下降到4.1%和3.8%,进出口增速则从1988年的22.4%分别下降为8.7%和3.4%。其中1989年的出口增速仅为10.6%。比上年下降9.9个百分点;1989―1990年进口增速分别为7%和-9.8%,比1988年下降20多个百分点。

(二)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外贸下滑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持续高速增长近20年的外贸出口在1998年首次出现停滞局面。一是进出口额明显下滑。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各国和日韩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工人收入大减,贫困现象加剧,购买力显著降低,大大减少了进口需求;另一方面,亚洲各危机国家纷纷推出了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减少了总需求,也减少了进口需求(李春英,1998)。199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239.5亿美元,同比下降0.4%;其中,进口1402.4亿美元,同比下降1.5%,出口1837.1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5%。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持续下滑。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货紧缩趋势加剧,企业资本筹措能力下降,对外投资活动严重受挫。大量国际资本回流到欧美等其他地区,造成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萎缩。1997~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分别为8.5%、0.5%和-11.3%,连续两年下滑。1997年我国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为83.8亿美元,增速为8.9%,降至十年来最低。三是外贸企业效益下滑,社会失业率上升,城镇就业人数下降。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外贸企业订单减少或没有订单,效益下滑,员工工资和用工需求下降,导致社会失业率上升。1997年和1998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为3.1%,比1996年提高0.1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622.2万人,比1997年减少33.6万人。1999年又减少了3.6万人,连续两年净下降。其中1998年、1 999年城镇从业人员分别为463.2万人、456.1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35.5万人、7.1万人。

(三)美国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下滑

1 进出口增速持续大幅下滑。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金融危机再次蔓延,我国进出口增速快速下降,到11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进&2009年增势下滑趋势进一步加剧,截止6月末,我国外贸进出口持续8个月负增长,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长记录。

2 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贸易下滑带动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2009年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30.1亿美元,同比下降17.9%;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419家,合同外资837.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8.4%和25.1%。

3 加工贸易明显萎缩。2009年上半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口、出口分别下降29.9%和22.3%,同比分别多下降43.5和38.9个百分点,降幅分别高于全部进口、出口增速4.5和0.5个百分点。

4 对主要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急剧萎缩。我国三大贸易伙伴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过去两个季度已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居民消费愿望大幅下降,而且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造成我国出口难度加大,出口量持续下滑。2009年上半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同比下降20.9%;中美双边贸易总值同比下降16.6%;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下降23.1%。

5 主要出口行业出现大幅下滑。我国贸易结构较为落后,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在出口总额中占有相当比重,虽然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机电设备、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有所提高,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主要依赖进口。2009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农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等主要行业进出口均出现较大程度下滑(见表1)。

二、外贸下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外需下滑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

1 第一次外需下滑。1989年,我国改革开放刚满10年,外贸依存度为25%,与世界经济联系增强,外贸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外贸下滑明显影响经济增长。按照支出法计算,1989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名义贡献率为1.79%,拉动GDP下降0.07个百分点。

2 第二次外需下滑。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改革开放20年,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36%,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地位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开始发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功能。1998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率为1.6%,比上年下降26.3个百分点;1999年进出口进一步下滑,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速贡献率为23.8%,对外贸易贡献率由正转负,并拖累经济进入周期谷底。

3 第三次外需下滑。本轮金融危机爆发时,外贸依存度接近70%,对外贸易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外贸下滑对经济发展造成沉重打击。按国民经济支出法核算,2008年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4.2、4,0和0.8个百分点,外贸拉动力较上年下降1.5个点。2009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和出口下降了25.4%和21.8%,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从2007年的19.7%急剧跌至-41%,大幅下跌了60.7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上半年消费拉动GDP增长3.8点,投资拉动6.2点,而净出口下拉2.9点。

4 三次外需下滑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1989~1990年”时期外需下滑影响经济增长仅为一年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低值为一1.79%。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对外贸易影响时滞延长至四年,最严重时期(1999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培%,下拉经济增长1.81个百分点。本次外需下滑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2009年上半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为-41%,下拉经济增长2.9个点,外需下滑成为2009年经济增长最大的障碍,也是能否实现全年经济“保8”目标的关键。目前,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衰退仍在延续,外贸和经济完全恢复增长仍然难以预期。

(二)外需下滑明显影响投资增长

数据表明,外需下滑往往伴随着投资的显著下降。国家统计局研究发现,出口每增长1%,拉动投资增长0.74%;反之,外需下滑也将拖累投资。

1989~199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实现增长-11%和4.5%,远低于1978年以来近20%的增长水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4%、1.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0.1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历史同期水平。

1997~2001年,我国投资分别增长10.1%、14.1%、5.2%、9.3%和1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1 8%一26%区间,而危机前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5%~50%之间。

本轮外需下降后,企业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大幅减弱,为防止外需下降给经济增长带来过度冲击,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并配合信贷供给刺激投资增长。在政府强有力的投资推动下,我国2009年以来投资不降反升,似乎并没有受到外需影响。但从信贷数据看,全国2009年以来增加的3.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中,大部分投向了政府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民间投资意愿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如统计显示,上半年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对三大基础设施行业的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为1.6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的51.6%,民间投资意愿不足依然严重,反映出外需下滑对实体经济投资的影响力度。

为进一步揭示对外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本了计量检验。我们分别选取1980―2009年的出口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并定义三次外需下降为虚拟变量,然后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因变量,出口增速与虚拟变量为自变量,利用广义差分法构建回归模型(见图1),回归表明(见下面方程及检验结果),出口和三次外需下滑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三次外需下滑对投资的影响系数达到一20.6,而出口的影响系数为0:62。

invest=39.12+0.62expoS-20.61dum

(5.92)(2.07)

(-2.99)

Adj-R2=0.19 DW=1.93 F-value=3.26

(三)外需下滑严重影响就业和消费

金融危机后,外需大幅下降导致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工人失业、农民工返乡等问题十分突出。年初农业部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在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总量来看有15.3%、大约2000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

据国家统计局研究,出口每增长1%,可以拉动消费增长0.68%;反之,外需下滑也将拖累内需,比如1998―2001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不到10%,消费年均仅增长6.8%,是多年来的低点。本轮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的财政补贴,外需下滑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还没有显现,但去年以来沿海地区居民及农民工大量失业返乡对消费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将会体现。

为进一步揭示对外贸易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选取1980―2009年的出口增速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数据,并定义三次外需下降为虚拟变量,然后以消费增速为因变量,出口增速与虚拟变量为自变量,利用广义差分法构建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见下面方程及检验结果),三次外需下滑对消费增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影响系数为一7.4;出口对消费的影响尚不显著,系数未通过t检验,这可能与消费影响因素较多,外贸部门收入水平低,对消费的拉动效应不明显有关。

Consum=18.21-0.02export-7.43dum

(8.17)(-0.30) (-2.63)

Adj-H2=0.43 DW=1.96 F-value=6.07

注:Consum为消费增速,export为出口增速,dum为虚拟变量

(四)外需下滑影响利用外资

三次外需下滑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明显。

1989年和1990年,我国FDI实际利用金额分别为33.9亿元和34.9亿元。分别增长6.2%和2.8%,分别比1988年增速下降31-8和35.2个百分点。

1997~2000年,我国FDI实际金额增速分别为8.5%、0.5%、-11-3%和1%,增速不断下降,远低于危机前1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

2008年10月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际吸收外资连续9个月下降,其中6个月降幅超过两位数;合同外资有7个月下降,最大降幅超过50%。2009年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30.1亿美元,同比下降17.9%;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419家,合同外资837.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8.4%和25.1%。与80年代末及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相比,这次外需下滑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明显严重得多(见图2)。

(五)外需下滑长期内影响技术进步

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对我国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约为46%。同时,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转移,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产品结构(包括进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培养技术劳动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世界各国实践经验也证明了利用外资可以获取技术进步,并以较短的时间实现发达国家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外需大幅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吸收外资,进而影响我国相关产业的技

术进步。

(六)外需下滑伴随贸易摩擦增多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2008年11月15日G20峰会以来,20国中已有17个国家实行了47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

2008年我国出口额约占世界出口的8%,但遭受的贸易保护诉讼却占全世界的15%;全年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10起,分别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2009年上半年,我国有82.76亿美元出口产品陷入贸易官司,远比2008年全年62亿美元的涉案金额高。

三、外贸下滑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不断增强的原因

(一)外贸依存度过高

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9.8%,1991年上升至33.4%,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后,进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到2006年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67%,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依存度下降到58.2%,但仍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过高在反映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提高和实力增强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和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

(二)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和粗加工产品占绝大比重

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比已从1980年的49.7%上升到94.6%。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摆脱了低收入国家常有的特征,完成了以初级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从商品要素密集度来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依然落后。截至2007年,我国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占比依然高达47.7%,而且对于不少从我国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说,仍然存在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等问题。据统计(朱涛等,2008),目前,我国医药产品的95%、芯片的80%、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70%以上、汽车的95%以上的专利都是国外的。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严重匮乏,自主品牌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足10%。我国每年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约为20%,其中形成规模效益的只占15%,仅占成果总量的3%。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到万分之三,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我国拥有商标的企业不到40%,自有品牌出口比重不到10%,名牌产品只占我国出IZ1500强企业销售收入的6%。这就意味着未来10一20年里,这些市场将被外国大公司所垄断,这将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出口构成严重的知识产权壁垒和市场准入障碍。

(三)加工贸易是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加工贸易占比一直保持在55%左右,进料加工贸易占40%左右。但加工贸易结构落后,承接加工贸易产品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下游,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绝对比重,即使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装配环节,研发和营销两端均处于弱势,国内采购配套率也较低(彭斯达等,2008)。加工贸易推动了贸易经济的增长,但掩盖不了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中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进口的这一事实。这种低层次的加工贸易使得我国陷入事实上的国际加工“车间”,资源和利润外流,资源和环境遭受破坏,整体国民福利并没有多大提高。

(四)外资企业是出口贸易的主要经济实体

外资企业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并且在2004年超过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出口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外资企业进入拉动了就业并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外资企业的跨国性质决定了其进入我国一是为了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能源及环境资源;二是进行全球战略布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因此,外贸企业不会轻易地将研发、关键部件生产等环节转移到我国;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利用财务手段将高额利润通过子公司转出我国,造成福利外流,助长了我国劳动密集型特征突出的非均衡外贸结构。

(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一直以来,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1996~2008年,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香港、韩国、台湾、欧盟和东盟这七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的转口贸易比重很大,最终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

这种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外资企业为主体、低技术含量为特征、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要出口对象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其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价格。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度难以提高的条件下,这就促使我国将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以适应因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而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市场,这样的后果是不仅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与发达国家易发生贸易摩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价格竞争和发生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可能会陷入一个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带来的恶性非均衡循环。

(六)重要能源和资源进口依存度较高

加入WTO以来,我国全球“加工车间”的特征更加突出,进口结构发生了突出变化,国内急需的原材料和石油等战略性资源进口大量增加。2008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到17888万吨,对外依存度也将超过50%,同时铁矿砂进口数量达到4.44亿吨,价值605.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同)增长15.9%和79.1%;进口平均价格136.5美元/吨,上涨54.6%。能源和矿产资源是一国的经济命脉,进口依存度过高将会增加我国经济风险。而且这类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无论国际市场价格发生怎样的变化,进口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我国又是一个需求大国,对原材料的高依存度易引起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容易因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而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这将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降低经济福利,制约经济发展。

(七)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依存度大

从进口产品结构看,大部分进口产品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高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2008年,我国电子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分别进口161 1.56和796.66亿美元,合计占高新技术进口总量的70.42%。从长远来看,技术密集型产品过度依赖进口会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尤其是像精密仪器仪表这类决定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性技术和设备,如果长期依赖进口,可能会使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受制于人,甚至长期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严重影响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四、对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现行外贸发展战略已不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为刺激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从中央到地方都把鼓励出口、吸引外资放在突出位置,并采取了

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如1978~1990年外贸体制转型期。我国出台了“三来一补”和“大进大出、两头在外”进料加工政策,促进了加工贸易快速发展。1999~2000年外贸体制改革深化时期,我国先后提出了“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科技兴贸”等战略,改革汇率制度,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权,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鼓励政策。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清理各种法规和部门规章,大幅降低关税水平,推进外贸加速发展。在当时环境下,外贸战略适应了国内外经济环境及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技术进步、就业增长、要素积累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助推经济成功起飞。但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长期的出口导向战略带来了资源配置扭曲、福利外流、贸易摩擦、贸易条件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贸易成本不断增加,收益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现实要求对贸易战略进行调整。

(二)“出口至上”外贸战略使我国面临“比较优势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上是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具体来说,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凭借这种“比较优势”,我国产品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如果长期按照这样的比较优势战略进行国际贸易,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即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和资源型产品为主,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进展缓慢。前面分析表明,事实上我国对外贸易目前正面临这种困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国际化分工不断深入,一国对外经济利益的取得主要取决于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如果其要素禀赋较为落后而且使之静态化,那么在国际分工中就处于不利地位,贸易大国就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从而损害国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外贸战略既要立足于现有成熟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同时又要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兴支柱产业,使二者协调发展,不可或缺(李计广等,2008)。

(三)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19世纪中叶,英国是“世界工厂”,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但随着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英国经济逐步走向衰退,失去了贸易领先地位。主要原因就是英国完全按照静态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造成了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当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其工业结构难以相应变化,而且由于过分依赖国际市场,面对外来产品的冲击,无法马上实行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丧失优势。后来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看清了这一点,它们都注意在实行自由贸易的同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既促进了外贸的发展,又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如美国诞生之际正是自由贸易理论和政策盛行之时,按照美国当时的资源禀赋,应当以农业国身份加入国际分工。但美国人更加重视李斯特的理论,对内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工业,对外实行严厉的关税保护,即使当1913年美国已经成为工业出口国和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时,仍采取高额保护关税政策。因此,美国经济是在40%~50%的高额关税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日本经济发展则是一个贸易一技术引进一生产发展一贸易发展的互相促进过程,日本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通过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引,创建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四)建立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目前,我国离贸易强国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建立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外贸和生产是相互促进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关键时期,而经济全球化又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现阶段我国制定和实施的贸易战略必须是既能促进工业化,又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现经济和外贸良性发展的要求(任静,1989)。具体体现为:

一要促进技术进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国际专业化分工格局相适应,并跟上国际产业升级、转移的步伐。这要求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并加强自主研发,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

二要有利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推动本国的工业化过程。这要求我国对民族工业及新兴支柱产业采取适度保护政策,尤其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要防止外国工业品对本国工业的冲击,顺利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三要有利于就业稳定。因此,现实的贸易战略还要求我们在继续保持我国中低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又要有意识的提高和实现向中高端国际分工环节的发展,并打破区域行政垄断,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国内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六、结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跃式发展,成功实现从贸易小国向贸易大国的转变,并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国内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地位和话语权,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

但三次外需下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明,对外贸易既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绊脚石”。当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外需拉动或对外依存度过高时,一旦外需下滑或国外爆发危机,外需急剧萎缩将对国内经济造成重创。而且长期基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外贸战略容易导致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外贸发展将失去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功能。

现实发展需要我们改变对长期以来的出口导向外贸战略,摆脱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的现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贸易战略,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这要求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推动本国的工业化过程;继续保持我国中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意识的提高和实现向中高端国际分工环节的发展,并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上一篇:美\欧\日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下一篇:WTO体制下法庭之友意见书制度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