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成课堂 促进动态生成

时间:2022-08-06 05:32:46

构建生成课堂 促进动态生成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是忠实的传递者,应是课堂创生与开发者。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课堂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动态生成”的理念是追求课堂的真实性,是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这个课堂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真实的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课堂才会始终充满真实和活力。

一、联系生活――会生成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生活中提炼出有趣的、有意义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从而促进知识的生成。

如六年级教材中有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校栽280棵树,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现在植树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不那么贴近,难以激起学习数学的热情。我班去年刚好有许多从产油奈乡镇转入的学生,且学习较差兴趣又不浓。我把题目改为与他们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合运油奈上城收购,然后分摊车费的题目:“炜锋、秀秀、春梅(转学生名字)三家共同包车运油奈上城收购,油奈重量分别为炜锋家2000千克,秀秀家800千克,春梅家1200千克,共付车费80元,他们如何分摊车费才合理?”学生(特别是插班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自身经历的事,很兴奋,热情很高。教师接着问:①三户平均分摊车费合理吗?②要根据什么分摊车费?学生明白这两个问题之后,很容易掌握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样把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使学习的过程成了知识生成的过程。

二、精心预设――促生成

在一线上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课时老是要按事先设计的教案,有序地进行教学,学生要是“越轨”了,总会不知不觉地、情不自禁地把它“牵”回来。由此有的教师可能会产生误解,现在追求生成式课堂教学,那好了,可以不写教案,不必预设,这样既有利于摆脱教案的束缚,又有益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其实不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澜教授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所以我们在关注教学生成的同时,更要关注预设。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预设不是降低,而是提高,备课时要考虑不同学生有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要通过“预设”去促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

如在制定“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时,教师起码要预设两种教学方案:一是学生对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未知,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未知进行自主探索;二是学生对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已知,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追溯公式的来源。同样,当学生把圆柱转换为近似长方体后,由于各人的视角不同,推导的过程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将其视作“底面积πrr(圆面积)、高为h的长方体”;也可能视作“底πrh(侧面积的一半),高为r的长方体”;还可能视作“底为hr(纵截面的一半),高为πr(圆周长的一半)的长方体”。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三、激励评价――拓生成

课堂要动态生成,少不了学生要将所想的、所要说的说出来,否则生成则成无源之水。然而学生所想,有时是一种独特且富有创造性的精彩见解,有时则是一种错误理解或是一种暂时难辨真伪的模糊表征。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思路的合理性,激励学生将这些思路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拓展学生生成的空间,为学生今后生成打下基础。对后者,学生错误或模糊的思路,正是反映了他们当前认知上的冲突,或知识迁移上的障碍所在,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洞察、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有效手段,找出某些错误的“合理性”,以满腔热情、殷切期望,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在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上的飞跃,情感上的体验。

1.差异性评价。班级授课制形式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可以用同一尺度去衡量,我们应尊重差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现,尽可能以肯定与激励的态度去评价。如有些学习上的后进生,课上尽量让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即使回答错了或不全面,也要肯定其积极参与的态度。又如计算教学倡导多样化,教师尽量让学生自主尝试发现不同的算法,并给予充分的展示交流,并让学生积极展开相互之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内化计算的原理与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2.拜学生为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就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局限于自己的角度来想象可能出现的情况或答案,而学生却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或独到见解,让老师始料不及。此刻,教师的坦言并不有损教师的形象,相反,教师由衷心的赏识与赞叹还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直抒己见,才敢质疑问难,校新立异,扬起追求真理的风帆。

上一篇:突破几何概型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 下一篇:新课标下对高中数学作业优化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