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知识产权类公证

时间:2022-08-06 03:18:31

浅议知识产权类公证

摘 要: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蕴涵丰富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社会资源,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和接受,相应的知识产权类纠纷、诉讼等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知识产权纠纷诉讼比率在各级法院迅速上升。本文将知识产权类公证进行理论剖析,以便法律工作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熟谙地运用这一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知识产权;公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202-01

知识产权因为涉及到知识产权的证据往往外观较抽象、证据易灭失、事后难取得,因此知识产权权利人、经合法授权的知识产权使用者、知识产权交易中介(如专利事务所、版权交易中心等)、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等都或多或少地仰赖《公证书》这一司法形式作为他们确权和争议纠纷解决的重要武器。笔者将知识产权类公证进行理论剖析,以便法律工作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熟谙地运用这一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知识产权类公证的法律含义

知识产权类公证:是指将知识产权权属内容及相关证据本身的真实性、合法性通过公证行为加以固定,并以《公证书》的载体形式客观全面的表现出来,而表述公证词的过程就是在事实和法律之间穿梭往复的论证过程。

二、知识产权类公证的主要类型

1、技术合同类公证:包括但不限于(1)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合同;(2)著作权许可、转让合同;(3)商标权许可、转让合同;(4)专利权申请权许可、转让合同。2、权利证书类文件公证:包括但不限于(1)复印件与原件内容相符;(2)权利主张声明书;(3)境外权利证书。3、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公证:包括但不限于(1)计算机软件侵权,(2)专利商标侵权,(3)商业秘密侵权,(4)影视作品侵权,(5)网页侵权。

三、知识产权类公证书制作过程

公证机关应该对当事人提交的客观材料予以深入考察和评价,并进行分类分析:

1、公证机关前期要审查权利主体是否具有合法的权利外观:包括是否经过合法的专利登记或著作权登记?受《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商业秘密是否采取了适当的保护措施?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取得程序是否严格遵循反向工程的要求?驰名商标认定是否进行了公示公信?文学作品的保护期限是否在法律规定内?2、在公证办理期间要注重收集相关侵权证据并进行还原、固定,在这一阶段中公证机关需注意保证取证过程中证据链条的完整性,因为在利害关系人和相关权利人之间的争讼过程就是利害关系人在用法学理论之锤敲打考验证据链条的过程,如果此时公证证据链条断裂,相应的诉讼证据链条也会断裂,就会出现败诉等不利后果。3、在此类公证办理后期应注意收集证明权利主体管辖权归属、权利有效性、权利保护范围和有效期限、被告实施侵权行为过程客观表述、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和执行方式等各方面的证据,同时还应注意取证手段的合法性,确保取证操作人员身份的合法性,加强知识产权权属证书、取证材料、工作记录与申请公证目的之间的关联性、合法性及证明力。

四、恰当运用《公证书》,提高诉讼质量

正如法律哲学家柯勒在其《法律哲学读本》的序言中所写:“只借助单纯的历史方法,我们将一无所获;仅牢守着应用方面,将使法学思想趋于卑浅;仅仅解释现行法,也是不够的,这几点在现时已是极端明显。”因此,除法定的证据和证明材料外,公证员对于知识产权类公证的证据搜集、认定和采纳还享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即以公证员的内心判决评价是否要求其他材料相佐证,这就要求公证员对法律原理、逻辑演绎、甚至是政策规定有着敏感而准确的判断,严格依循法定的公证程序,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要求公证申请人补交相应材料,确保每一项公证结论来源的合法有效。

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实践证实,“公开取证”有利于权利人履行举证责任,有利于制止和制裁侵权行为。但对公证证据保全类型的取证,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如下规定,即“当事人自行或者委托他人以定购、现场交易等方式购买侵权复制品而取得的实物、发票等,可以作为证据;公证人员在未向涉嫌侵权的一方当事人表明身份的情况下,如实对另一方当事人按照前述方式取得的证据和取证过程出具的公证书,应当作为证据使用,但有相反证据的除外”,但对于其他证据保全类的知识产权案件,是否可以参照上述规定执行?笔者认为目前大量的知识产权类案例表明,隐瞒身份取证已经为司法机关所包容,规模化的案例和判决保证了该种行为已经得到了法院等机构的认可,而目的合法性无可非议,并且在获取此类公证证据的过程亦未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对取证方式的放宽有利于打击侵权,保护知识产权。

只有在强大而透明的司法制度笼罩下、保障刺激创新的风险承担与创造性才能得到有效回报,知识创新转化为社会价值才能成为可能。公证作为独立于法院、仲裁庭、律师的一个司法主体,《公证书》作为一种司法效力和社会认知度较高的证据,为知识产权的创新和合作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过硬的公证工作能够积极配合知识产权的确认、交易、维权和创新,对知识产权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加强对新知识、新问题、新思路、新理论的学习和借鉴,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将公证职能作用渗透到知识产权案件中的各个方面,以求权益保障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方公证处

参考文献:

[1]袁真富,知识产权:从权利到工具――透视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策略[J].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12期.

[2]张志成.从EVD的“自主”知识产权说起[J].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02期.

[3]王晓晔.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J].法学,2004年03期.

[4]王先林.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J].法学,2004年03期.

[5]冯晓青.知识产权、竞争与反垄断之关系探析[J].法学,2004年03期.

上一篇:选择企业法律形态教案 下一篇:浅论现场监督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