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框架下“产业结构升级”内涵新解

时间:2022-08-05 10:45:58

全球化框架下“产业结构升级”内涵新解

内容摘要: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意义使其始终成为学者们追逐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在现有研究“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中,常见其与“产业升级”一词相互替代,二者内涵何以理解与区分,值得考察。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是随着产业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应拓展为产业间的升级与价值链间的升级两个层次。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升级 全球产业价值链 内涵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强烈紧迫性的重大选择,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也始终成为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然而,在当前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中,频频出现“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两个概念。二者在研究文献中,时而含义相同用以相互替代,时而含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要准确理解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有必要对二者涵义的理解加以考察。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新的国际分工模式的转变正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传统意义上从产业层面界定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无论是对于新时期所发生的经济现象的解释,还是用于指导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定,都显得愈发无力。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着实践不断前行。全球化框架下,新的产业分工形态与体系的建立,客观上要求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内涵得以拓展,这也是理论顺应时代前行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诠释

(一)“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内涵的同一论与不同论

当前由于学术界对“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概念的理解不同,出现了“内涵同一”论和“内涵不同”论两种观点。“内涵同一”论认为,产业升级就是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不断替代低附加值、低技术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动态优化的过程(李江涛、孟元博,2008)。这种对产业升级的认识来源于我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基本没有“产业结构”的提法,研究内容与当今“产业结构”比较相近的,大多称为“再生产理论”、“经济结构”等。改革开放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经历了从最初的克服短缺和结构失衡,到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问题,包括现实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新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开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等,“产业结构”成为了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陈羽、邝国良,2009)。“产业升级”的概念则是由“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一词转化而来。我国最早讨论产业升级的学者是吴崇伯(1988),他在研究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时提到,东盟国家调整的重点就是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结构调整含义下的产业升级问题。如在1997年北京“产业升级、体制转换与国际合作讨论会”上,一些与会者代表认为,“中国进入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阶段”、“中国的产业升级已经从主要进行产业间的比例调整,转向必须进行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阶段”。此外,洪银兴(1997)、郑立新(1999)、吴长南(2002)、韩霞(2003)、 儒(2006)、靖学青(2008)等学者均是以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研究产业升级问题。

随着对产业结构问题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将研究视角转移至对产业结构升级或产业升级的内涵问题的探讨上,并提出“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内涵不同的观点。张耀辉(2002)认为传统的产业升级的概念即产业结构升级,但在当前“产业升级的真正含义应是高附加值产业代替低附加值产业的过程”,“产业升级的过程实质上是产业创新和产业替代的过程,而产业创新是产业升级的主要方面”。李佐军(2004)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比产业结构升级更细的概念,后者是不同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而前者则主要表现为一个具体产业内高附加值产品或高性能产品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姜泽华(2006)提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不同的”。首先是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单个产业,后者的主体是产业结构;其次是内涵不同,前者是指单个产业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而后者则是指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

(二)“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下的产业升级

不仅对“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国内学者对“产业升级”概念的理解也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一种是以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由此产生了“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下的产业升级两种不同的“产业升级”概念。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下的产业升级,上文已作解释,本文分析“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的内涵。

以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升级的内涵界定首先来自于国外。Dieter Ernst(1998)在分析韩国电子产业发展时最早使用“industrial upgrading”这一概念。他认为因追赶而极其成功的韩国模式已经达到了极限,技术学习能力是电子行业发展的重点,也是韩国后工业化成功的主要载体。Gerrifi(1999)着重以亚洲的服装产业为研究对象,开始了正式的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研究。他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其路径遵循从OEM到ODM再到OBM逐步演进的轨迹。在此基础上,Humphrey和Schmitz(2002)明确提出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次升级分类方法:一是工艺流程升级;二是产品升级;三是功能升级;四是链的升级或链条升级。Poon(2004)则认为产业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种经济角色转换过程。可见,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升级研究的视角较为微观,实质上是直接把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竞争力的提高视为产业升级的本质。

基于这种研究思路,近年来国内学者展开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潘悦(2002)研究了产业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影响。刘志彪(2005)以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成长模式为线索,探讨了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和产品价值链分工中为何持续走“国际代工”道路。隆国强及其课题组成员(2007)研究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形成的条件下,中国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此外,以价值链思路的产业升级为研究对象的还有张向阳(2005)、张辉(2007)、梁军(2007)、汪斌(2007)、江静(2007)、喻春光和李自如(2008)等等。

针对产业升级内涵指向模糊、认识混乱的问题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李江涛、孟元博(2008)指出,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内涵同一”论还是“内涵不同”论,无论是经典产业理论还是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升级内涵的解释都有内在缺陷,针对当前中国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困境,从理论上重构产业升级的内涵体系尤为必要。陈羽、邝国良(2009)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价值链升级”两种思路下的“产业升级”的使用特征、包含内容、理论内核等方面的比较,讨论了产业升级在我国现阶段的内涵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他们认为,目前对产业升级的内涵需要统一认识,即提高国际分工中的价值获取,并建议将“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杜绝混用。

(三)本文对“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内涵的理解

针对上述对“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各种不同理解与看法,本文认为:

首先,“级”代表着一种“梯度”、“台阶”,“升级”的本意应该是占据更高的梯度或台阶,而且“升级”应该以某个评价指标或标准作为衡量升级过程中达到的某一阶段或层次。由此,将产业升级的内涵看作是“某一具体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并不符合“升级”的本意,这实际上是对某一产业的自然成长规律或产业的生命周期的描述。而将产业升级定义为“一个具体产业内高附加值产品(或高价格性能比产品)不断增加的过程”,尽管这种对产业升级内涵的理解是合意的,但是却将产业升级的概念狭隘化了。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下的产业升级与“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二者相同之处在于均将附加值含量的提高作为升级的最终衡量指标,而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二者升级的内容或表现形式不同。价值链升级主要借助于价值环节的提升来表现,而结构升级是以产业的不同分类标准为基础,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有序方向性的转换来表现。二是研究视角上的差别。价值链思路的产业升级研究对象为企业,因而属于微观的研究范畴,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产业升级主要是针对一国(或地区)而言,属于宏观范畴。

再次,就目前而言,“产业升级”中的“产业”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产业”的经典内涵层面来理解,此时,“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发展不仅包括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包含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即产业结构的升级或高度化。二是从一国产业总体状态或某一具体产业层面来理解,如制造业的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等。前者往往沿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研究产业升级问题,后者则既可以沿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也可以沿着价值链升级的思路来研究产业升级问题。可见,不同层面的理解、不同的研究视角,“产业升级”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当前,为避免“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使用时出现的混乱,确实有必要对“产业升级”的内涵加以明确,应该考虑与国际学术研究中“产业升级”的概念相一致,即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某一具体产业或企业的升级时来使用此概念。

最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是随着产业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产业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产生于社会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伴随产业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从产业之间的结构升级的研究到某一产业内价值链环节升级的研究就是从产业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不断发展的有力诠释。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产业”、“结构”等字眼,而是既要把握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概念,又要清楚地认识时展的特征,从全球产业分工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

全球化框架下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拓展

(一)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the Value chain)的概念首先由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1985)提出。他认为,企业通过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来创造价值,这些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或网络就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对应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定义,产业链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界定,称之为产业价值链(industrial value chain)。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产业,其价值活动均可粗略地划分为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劳动密集环节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其中,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是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包括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劳动密集环节是价值链的中游环节,包括成品组装和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是价值链的下游环节,包括市场营销、管理运营、品牌运作、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管理等,大致可以归为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两大类。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存在着附加价值与盈利水平的差异性,其附加价值的分布形成所谓的“微笑曲线”(见图1)。

(二)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如果将一条产业链的不同价值活动环节跨越国界并伸展到全球,就会形成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产品从概念、设计、生产、销售直至消费全部价值不断增值过程的全球产业价值链。全球产业价值链是过去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三)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拓展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全球产业价值链基本未形成,各国产业价值链主要是国内的产业价值链,因此,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以往年代盛行于国与国之间的整体产业的分工或转移关系日益被产业价值链在国与国之间的分段设置和有效组合所取代。特定国家或地区专业化于某个生产阶段,而不是整个产业或部门。传统的产业结构的国际梯度转移也因此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由此,产业结构升级不再仅是从一个产业到另一个产业的转变,更大程度上是在产业内部价值增值和升级。具体来说,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就变为两个层次、四个内容:第一层是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即产业间的升级;第二层是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环节的升级(赵文丁,2003)(见表1)。

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环节的提升不仅是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拓展,而且也是这个时代产业结构升级的“主旋律”。原因有二:其一,从产业价值链细分的角度看,不论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均存在着从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环节提升的机会和任务。因此,产业间的升级大多也可以归纳到价值环节的升级中。如服装产业价值链中从服装加工制造环节到服装设计或面料研发环节就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价值链中从低价值环节向高价值环节攀升的方向。其二,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传统的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从而形成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多层次的国际分工格局(见表2)。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中,产业边界在不断弱化,而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的作用却在显著提升。因此,在全球产业分工进入价值链分工的新阶段,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环节的提升不仅是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当今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和依据。

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内涵对其传统评价标准的挑战

产业结构升级新内涵的赋予使得传统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评价标准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在全球化条件下,如果再以一般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衡量指标来评价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状况,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一种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接受了大量FDI在信息产业的投资,信息产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工业部门,相应地,出口产品结构中以IT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也迅速提高,2005年达到28.6%,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按传统行业分类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工业结构,我国产业结构已经达到相当高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多数以加工装配为主,如果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我国仅是参与了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劳动密集的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仅获得少量的附加价值。

在全球产业分工进入价值链分工的新阶段,不同国家在价值链上所能占据的环节决定着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位次:特定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获得价值链上最多的价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家占据不完全竞争环节,提供一定的价值量;而在价值链中不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只能占据价值链中完全竞争环节,在价值链环节中提供很少的价值增加量。所以,国际分工形态的深刻变化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于该国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因此,在全球化框架下,评价一国(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和主要衡量标准也应视为一国(地区)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与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江涛,孟元博.当前产业升级的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陈羽,邝国良.产业升级的理论内核及研究思路述评[J].改革,2009(10)

3.吴崇伯.论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J].亚太经济,1988(1)

4.张耀辉.产业创新:新经济下的产业升级模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

5.李佐军.宏观调控可以促进产业升级[J].银行家,2004(9)

6.姜泽华,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

7.Dieter Ernst.Catching-Up,Crisi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Evolutionary Aspects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Korea`s Electronics Industry.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8,15(2)

8.Garry Gerefii.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lnternatioanal Economics,1999,1(48)

9.Humphrey,J.and H.Schmitz.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36(9)

10.Poon.T S c 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2004,l(1)

11.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12.刘志彪.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模式与创新[J].南开经济研究,2005(5)

13.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跨国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分析[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14.赵文丁.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3(8)

上一篇:民间借贷与新农合对大病农户作用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产融结合效应下民营资本金融化风险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