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中我的“金三角”理论

时间:2022-08-05 09:56:53

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中我的“金三角”理论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世贸组织的加入、奥运的成功举办、神舟的眩目上天……中国正以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接全世界的拥抱,并逐渐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因此,这对我国英语教育又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正如李岚清同志曾说过“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我作为一名中学外语教师也在摩拳擦掌,欲尽一份绵薄之力。但在兴奋之余也深感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彷徨。现在的外语教学该如何教?教些什么?该让学生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外语教学的路该如何走?

时光飞逝,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已经走过了十七年的教学历程。通过和许多有经验的老师们进行探讨、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教学质量的评估分析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切身感受和反思,我自己也总结了些许心得体会和教学经验。我把之戏称为我的外语教学的“金三角”理论。

一、有趣味的“无意学习”=事成一半

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一种好的倾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益的心理态度来引导学生自发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这样学生对教材的注意才是自发的、自愿的。这比教师强迫其注意、强迫其被动学习的效果来得有效得多。我在教七年级第四单元“Don’t eat in class”的时候,课前我先说了这样一段话“As we all know;at ourschool;we have a lot of rules,right?”这番话既简单又很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所以学生们立刻大声回答我"yes!”紧接着我又说:“In western countries,the students also havemany rules at sch001,Would you like to know what theyare?”学生们又大声说“Yes!”学生们很迫切地想知道外国同学们有哪些校规,这些校规和他们自己的校规有些什么区别。我正是利用了学生们的这一好奇心重的特点,在上课的几分钟之内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欲望和求知的兴趣,使我很顺利且轻松地将学生带入课堂、进行教学。这样的学习我认为是一种“incidental learning(无意学习)”There is no attempt to learn for students,also no attempt toteach for teachers,What is happening is happening naturally,It is so fantastic,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没有压力感、恐惧感。老师以一种近似于聊天、闲聊的方式把即将要学习的重要内容融入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中,一边聊天一边学习。等到“聊天”结束了,学习也圆满了。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愉快的、轻松的。这样的教学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科的积极情感和浓厚兴趣。自然,学习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二、小概念大问题:温故才能知新

学生们学习有了兴趣、有了信心,学习就成功了一半了。那如何让他们学得灵活,并能很快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呢?这点的确不容易做到。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新语言点的详细讲解上。老师一边讲着生涩的注解,学生一边似懂非懂地抄写,然后背诵,最后就大量地做题。看似我们的功夫做足了,但学习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们仍然一知半解、懵懵懂懂,新旧知识之间联系不起来,知识点出现严重断层,学习后面忘前面,对于做过或类似的题目毫无感觉和反应。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我们忽视了什么环节?带着这个困惑,经过很长时间的教学观察和对学生的错题分析,我终于发现了我们教师可能确实忽视了这样一个环节——概念。

在外语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概念。比如单词的词性概念,句子成分的概念等。我们教师往往认为这些概念过于书面化、专业化,没多大用处。顶多是对这个知识点的一个称号而已。所以我们教师要么弱化概念,要么干脆跳过概念。很多教师都认为以其花时间讲授这些生涩的概念,不如多做几个题目来得实在。而学生们也认为这些概念绕口,没有太多必要理解。他们认为有时间不如抄抄教师的讲解,多做做习题。就这样,教师拼命讲解、分析;学生们拼命地抄写、做题。在短时间内,学生们好像是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一考试,题型稍有变化,学生们就一头雾水,什么都想不起来,什么都不会做了。教师气得双脚跳,这些都是我讲过不知多少遍的东西,学生怎么就记不住呢?学生们心里直叫屈,我都做了这么多题了,怎么一考就好像什么都没学过一样呀?

其实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学生们在先前的学习中,所谓已经懂得的知识、已经学会做的题目,其实只不过是充当了教师的复读机。他们只是在把教师的话或教师给出的答案重新复述一遍而已。“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间长了,好学生只是乖乖记住了教师的话,自己的分析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更谈不上灵活度的提升:学习程度弱的同学更是不辨东西南北了。一句话:离开教师,学生寸步难行。

如果我们精心研究一下这些概念,我们会发现这些概念涵盖了每个知识点的用法、规则及相关的一系列知识层面。真正学懂概念会起到抽丝剥茧、拨开云雾、豁然开朗的效果。

在随后的几年教学中,每出现一个新的语法现象,我都会把这个语法的概念工整地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们看清楚上面的每一个字。然后我会把这个概念上所出现的每一个字用特别通俗易懂的意思加以说明,这样就使得概念变得简单易懂了。我一边讲解,一边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从概念中找出这个语法现象的规律和用法。例如讲解“my”这个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时,我是这样给学生们讲解的:所谓“物”——事物,东西也;所谓“主”——东西的主人也;所以“物主”即表示东西或物体是属于谁的:所谓“性”——表作用。所以说“形容词性”就说明该词具有什么作用呢?这个简单的问题,学生们会立刻回答“具有形容词的作用呗。”我再提问:“那形容词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学生们会运用以前学过的比较基础的知识回答我:“修饰名词的。”说到这里,我们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具有形容词的作用,它要放于名词前面修饰名词,用以说明这个名词的所属关系。既然“my”学会了,那剩余的那些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就不用教师一一赘述,学生们自己就已经都学会了。而与之相关的“名词性物主代词”也不用教师讲解,学生们自己都会自学了。其用法和规则学生们已经可以从其概念上自己分析和总结出来了。

通过近三年的对每个概念的不倦追求,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基础知识牢固了,知识的应变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了,很多时候学生们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来推导并找出新知识的规律和用法。一句话,学生们的学习有了“灵气”。当然这一转变必须需要另一环节的支持,即复习。我这里所说的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不是盲目的做题和机械的记忆。什么才是有效的复习呢?我认为复习是知识的整合与梳理。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已经学过的教材加以整理,提出要点或公式,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旧知识的熟练程度,并能由旧引新为新知识开路。记得我在讲授新知识点“used to”的用法时候,我并没有急于“一气呵成”把这个知识点的用法全部倒给学生让学生机械记忆,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学生们最熟悉的几个单词的过去式。例如“liked,worked,watched”接着我问学生们“含有这些单词的句子变否定或疑问句的时候我们需要怎么做呢?”学生们对这个他们很熟悉的问题立刻回答道“要加助动词(did),并且动词要还原成原型呀。”“那今天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这个新短语(used to)的用法和他们一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怎么做吧。”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迅速地就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就找到了新知识的规律和用法。

三、交际才是硬道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语言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那么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能搭建这样一座与世界交流的平台,让我们能与外界进行无障碍沟通。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英语教学反而是越教学生越开不了口、越教教师自己口语越差呢?我的一次四川峨眉山之旅让我找到了答案。那天我们这一旅行团已经登上了峨眉山的山顶。阳光普照,万里无云。也许是天气好的缘故,满山的猴子显得特别兴奋,上蹿下跳,可爱极了。突然有两只猴子为了争地盘打了起来。我们团中有两位韩国人,一路上我都在用英语和他们交谈。他们看到此景,其中一位大叫“Monkey;an-gry”!当时的我正在低着头,心里正在用主谓宾造“猴子发怒了”这句话呢,听他这么一喊,我恍然大悟,开口说话很简单呀,不要顾及太多。只要你的表达别人能听懂那就OK了。因此在课堂上,我会尽量用全外语来完成我的课堂指令和一些教学内容。有很多时候我的口语和学生们的回答会有语法错误,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慢慢地,我和学生们都敢开口说话了,内容越讲越多,错误越来越少,兴趣越来越浓,自信越来越强了!我们正在逐步实现外语学习的完整过程:感知——理解——模仿——运用。当然在这里我并不否认学习语法的重要性。只有学好了语法再加上敢于开口表达,我们才更能轻松地掌握语言的精髓,才更能运用最简洁的短语和句子来准确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外界进行真正地、畅通无阻地、自由地交流。

这就是我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金三角”理论。我爱它、相信它,因为我还记得小时候玩泥手工,无论是用泥巴去建造高楼、宝塔、大桥、房屋、花园,最后我拿到手里最牢固、最坚实、最成功的手工作品一定是含有三角元素的物体。

上一篇: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趣味性的初探 下一篇:用实验突破物理复习教学中的疑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