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场域性与公共性研究

时间:2022-08-05 06:01:15

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场域性与公共性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人三者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从新的角度对公共艺术场域性和公共性加以分析,从而推导作为公共空间里的民众艺术该如何借助它所缺失的场域性和公共性,达成公共艺术设计实践。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场域性;公共性

公共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如建筑学、艺术学、机械学的学科,进一步细分还涉及到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绘画、雕塑等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公共艺术设计是一个包含众多学科知识在内,研究如何提升城市环境艺术品质,实现人文精神,打造地域文化和城市形象,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等具有综合现代设计手法的一种设计行为。现今结合城市环境建设展开的公共艺术实践项目越来越多,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结合相关学科对设计要素进行有目标和计划的排列解析、调整提炼,以此完成设计过程,在注重公共艺术所具备的艺术性之外,往往忽视了公共艺术的两个重要属性,即场域性和公共性。在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公共性和场域性是衡量公共艺术标准的重要所在。

1 公共艺术的空间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

1.1 空间要素

公共艺术与私有艺术最大区别在于设置场所。无论何种形式的公共艺术都是在公共环境里被设置或实施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作品与周边环境的物理空间,即可客观测量的实际的空间尺度。同时还要考虑作品给所在环境带来的心理空间,即作品所在环境的场域感。公共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必须与它所在的环境相平衡,既要反映设计理念和风格特征,还要和环境相呼应。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大的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必须考虑大环境的组成因素和特征,表现出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1.2 社会要素

人的参与是公共艺术的核心要素,而社会正是以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活动构建的,公共艺术设计源自社会公众,服务社会民众,并非个人之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环境、民生都对公共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公共艺术力争要传达表现的。小到民生民情的生活所系,大到地区地域的社会动向发展,公共艺术所具备的公共性其实就是针对社会和民众而言的,公共艺术要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它要解决的既包括环境审美,也包括社会民主和民众权利问题。

2 公共艺术的环境指向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其主要载体是环境。没有了场所,公共艺术作品便失去了安身之处,更谈不上设计。公共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所在的空间环境是一种对话关系,两者要相互联系作用,以求达到公共艺术所在空间的场域性。

“场域”一词源于场域理论,该理论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所研究的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考夫卡把观察者面对一处环境时所感知到的东西称作心理场域(psychological field),促使观察者有所感知的现实环境称作物理场域(physical field)。每个人对于同一环境会有不同的印象,所感知到的心理场域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环境的物理场域也会对人的心理场域产生影响和作用,这说明人在环境里的心理活动往往是物理场域和心理场域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考夫卡还指出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两个方面。物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行为环境在受物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域也在运作着,这表明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行为环境、物理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可见,场域性作为公共艺术的属性之一,所呈现出的并不仅仅是环境场地的物质属性。场域是环境氛围和环境特征给人所带来的一种心理环境,是人对环境所产生的心理感应。场域至始至终贯穿公共艺术设计过程的全部,设计方案必须与所在环境一同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被设计考虑。心理环境对人来说是最切近的环境。实现人在环境中的体验和感知,才会达成人与公共艺术的对话,并以此建立起新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才是成功的设计。

3 公共艺术的权力指向

公共艺术如何“公共”,是界定公共艺术得以成为公共艺术的标准。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其权利属性和社会目的决定的,它有别于政治意识形态派生的艺术;有别于精英派和自我个人化的艺术;也有别于纯粹商业目的的功利艺术。这说明公共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即公共性。公共性的权力指向即公众,以下通过开放度、参与度、受容度三方面来界定公共艺术的权力指向标准。

3.1 开放度

开放度所指的是场所的开放和精神层面的开放。首先,公共艺术作品所设置的场所必须是公开、公共、可供人自由介入的场所,场所的开放度越大,身在其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公共性越强。其次,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最大限度地贴近社会民众,与民众建立起一种平等共享,沟通交流的关系,尽可能表达民生,顺和民意。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飞舞张扬的个人艺术彰显和垄断。开放度要说明的是公共艺术和公共环境对每一个公民自由独立、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认定和尊重。尊重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确定和尊敬;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确定和尊敬。

3.2 参与度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放置在公共环境里的公共艺术品无形中走进了普通百姓们的视野,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朝夕相伴。加之民众文化素养、民主意识、生活条件、精神物质需求的与日提升,普通百姓也开始关注起公共环境里的艺术品,并对如何在公共空间里放置艺术品展开评说,渴望对公共艺术的设置问题拥有发言权。可见,对于参与的主体公众来说,他们既是需求者,也是使用者和评价者。这就需要方案执行方要尽可能尊重民意,为民众创造参与方案决策的机会,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另一方,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环境里的艺术,它的价值和意义直接体现在民众的参与度上,受容度是提升参与度的关键,具备强大的亲和力,才能将周围的人从观赏者转化为参与者,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3.3 受容度

受容一词源于日本,意指接受、容纳、顺应。此词多用于感觉、意志、文化等方面,也可理解为受容力、受容量。当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无论从视觉形态还是心理感受上都能得到观众普遍的接受和认同,可以说这件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容力和容量,说明它所承载的内容和它背后的意义是丰富而深远的,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受众面。可见受容的强度是作品得以存在的关键所在。民众对于公共艺术的受容度往往体现在对作品所具备的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和功能性的认知上。诸如艺术性所体现的平民化、通俗化、个性化;文化性所体现在的人文历史、生活时尚、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趣味性所体现的意识创新;功能性所体现的娱乐、休憩、共享交流等,在此原则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精神所需,生活所系。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认同身边的公共艺术,才会主动地介入和参与其中。这说明受容行为往往作用于参与行为,受容度的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参与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森林.公共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2]吴士新.对公共艺术问题和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3.

[3]王中.被误读的公共艺术[J].公共艺术,2011,5.

上一篇:运用平行思想解读税收筹划 下一篇:基于J2EE的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