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广电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05 05:45:20

对新时期广电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广播电视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特别注意广播电视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目前,广播电视人才的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许多电台、电视台已从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节目质量来源于人才质量”,电台、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广播电视人才素质的提高。所以,发展广播电视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优秀人才是广播电视事业繁荣昌盛的保证。

近年来,广播电视专业培养人数不断增加,使得专业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人数大增,但仍难以缓解广播电视行业人才短缺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广播电视行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学生都表示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很少的部分能直接在工作实践中用到,而且普遍缺乏创造性思维。广播电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到广电队伍当中成为中流砥柱。如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成为摆在该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学科的定位影响到教育的定位,学科的结构也影响到教育的结构。人才的培养,终究将体现在院校专业教学上。作为教学的核心——课程,自然是教育质量保证的最核心因素,也是教育改革的最前沿阵地。专业教学课程如何科学、实用、有特色,是高等院校永远的研究课题。

广播电视专业的长足发展有目共睹,但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提高及对内在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提升相比,广播电视专业的教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相对滞后,总体来说已经成为制约本专业发展的“短板”之一。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趋势、教学思路和方法单一落后、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学习思维主动性不强和创造力匮乏等情况普遍存在。所以,要改革教学,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要以舞台(市场)为杠杆,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以此来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通过对课程诸要素的革新和优化,以教学效果、质量为目标,在实践中加以体现和巩固,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专业实践,逐步提高和完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路,实现和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在此前提条件下,才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广播电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学科的教学改革也有利于发挥艺术院校特色,提高办学的效能与效益。遵循规律与发挥特色,在当今艺术类办学中是教学管理者应该非常关注的两大关键性内容。在办学中,能否正确把握艺术教学的规律,能否找到自己办学的特色,能否意识到如何发挥好特色,是关系到一所学校能否真正提升办学竞争力的关键。完善艺术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办学规模、学校结构、教学质量和效益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有助于特色教学的充分实施,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现艺术院校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另外,学科的教学改革有利于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使他们有管理知识、懂得科学管理、能与时俱进、深谙艺术教育规律并献身管理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艺术院校专业教学管理工作不断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要解决新时期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应该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做依托。以下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当引起足够关注的思想理论。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学派主张:“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进行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这是对学习的实质以及学习的内容所作的精辟概括。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论,从教育本身的角度来看,其内涵从知识向“人性论”发展,使每个人都得到他所能达到的充分完善的状态,使个体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对科学主义的课程范式进行反思,焦点是如何对课程中人的因素进行定位。与科学主义课程观的主张相反,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强调以人的发展和人性关怀作为课程设置的导向和归宿。

人才培养应适应于人本主义理论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即知识、技能、人格全面发展的人,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要以播音主持专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要以人为本,力求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性和严格科学管理相结合,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的,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培养成为真正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2.后现代教育理念

“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慢慢扩展到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来波及全世界影响至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以怀疑、否定为思想特征并力图超越现实性的文化思潮,这种思潮很快蔓延到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冲击,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及众多的课程流派。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特征是“提倡多元化视角”、“对非理性的提升”具有批判反思精神。后现代课程理论流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观。他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了设计后现代课程的标准,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熊明川在《后现代课程语境下的语文课堂构建》一文中解释了4R标准的主要内涵:“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人类将思想回转到自身的能力”、“关联性即联系,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严密性指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深受亿万受众欢迎的传播媒介,己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品位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我们反思当前广播电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界。后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多元化的视角和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关联性,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等,为教育目标、课程改革、教学过程的改革等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事物信息要被人理解,这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教学也是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建构起新的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建构新的知识,其核心是: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依据原有的经验,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另外,这一理论还对学习的情境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学习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学习者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获得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习者在与情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而成的。因此,培养人才必须使学习与教学同真实的职业岗位任务相结合,必须使学生融入职业场景中真实的职业岗位角色集体互动关系中,从而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化”过程,提高学生知识向真实情境迁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的、实用的、有特色的广播电视专业课程设置及改革,是解决目前广播电视事业人才紧缺的紧要课题。在广播电视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广播电视人才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杠杆,与时俱进,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广播电视人才,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广播电视专业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应“注重学用结合,强化能力培养”,这是我国整体艺术教育应遵循的一个原则,也是广播电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上一篇:县级报纸“走转改”的思考 下一篇:就让你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