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生:我的思维里没有模仿

时间:2022-08-05 05:09:07

王吉生:我的思维里没有模仿

“世奥得”要做高端市场,就是决心从“悬崖”上跳下去,一边跳一边长翅膀,如果翅膀长起来,你就飞了。如果没长起来,你就摔死了。

面对竞争要敢于亮剑,打得过打不过,都先把剑亮出来。我们绝对不能妄自菲薄,就算企业小,我也要找到自己的第一,这第一就算是根针,也能把你扎破了。

虽然专业化意味着大众市场会小很多,但它的高度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最怕的是顶着一顶专业的帽子,做很不专业的事。

如果有风投,可能我们会发展得更快;如果没有,我们就愚公移山,祖祖辈辈,无穷无尽。

我更希望扎实地发展,我不是反对快,我只是反对急功近利。

――王吉生语录

王吉生的头衔很多:北京世奥得体育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中国国家第一批高级教练员、中国乒乓球协会器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乒乓球器材行业协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乒乓球分会秘书长、北京奥林匹克学校体育人才乒乓球培训基地总教练。他是国内乒乓球器材行业内唯一一个既懂打球,又懂教球,同时也是圈内公认的中国乒乓球底板研发专家。

1946年出生的王吉生经历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身上刻着那个年代的人特有的印记:少年时代崇拜英雄,有强烈的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信奉真理,追求完美,率性真实,有时候还有点较劲。

使命、责任、创新、民族品牌,是王吉生反复提到的几个词。他说,中国的本土企业总有一天要和国际品牌面对面竞争,如果你只会模仿,就只能跟在人家后面吃灰,一旦对方大幅降价,你必死无疑。创新就不一样,某一天,就算日本的蝴蝶降到世奥得的价位,我照样还有生存空间,因为我有沉淀下来的东西,有经典。懂得我内涵的人,他还会买我的产品。

王吉生很健谈,说到激动处,眉毛上扬,睁大眼睛,身体从沙发上直起,语调也跟着提高。三个小时的访谈时间里,他时而眉头紧蹙,时而会心大笑,带着孩子般的真性情。

只要你想赢

王吉生第一次接触乒乓球是在小学四年级,那时候同班的几个同学参加了天津市的比赛,拿了好名次。他很好奇,就和同学一起去打球,但是因为水平低,同学不愿意跟他玩,他自己也觉得没意思,就放弃了。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中国举行,那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世界比赛,全中国都沸腾了,广播里是热情洋溢的报道,墙上到处张贴着图片,球手们英雄一般被人们追捧和崇拜。看到这些,少年王吉生的心里也萌发出了乒乓梦。后来,在邻家同伴的推荐下,他进了天津体育馆的业余体校,从此就成天泡在体育馆里练球。

1962年2月,王吉生第一次代表区里去参加市里的少年比赛,在半决赛阶段,遇到了上届比赛的单打冠军,因为从来没跟他打过,所以根本也没想赢,带着表演的心态,果真2:3输了。下场后,教练只说了一句话:你不是赢不了他,你只是不想赢他。

这句话捅破了窗户纸。

紧接着后面的比赛,王吉生遇到了当时已经是专业选手的小学同学,教练点拨他:对手是专业队的,打赢了赚,打输了够本。没有心理负担,几个回合下来,他3比2反败为胜。

16岁时,王吉生被选入了北京队,虽然训练非常刻苦,但他技术进步并不顺利,“我想是因为我太依赖教练了,从未有过自己的想法。”虽然没能成为一个尖子运动员,但领队说过的一句话,却让王吉生此生再也无法割舍乒乓球,也是因为那句话,他对这个行业有了很强的使命感。领队说:“从你来到这个地方的这一天起,你就应该将自己的一辈子交给乒乓球事业。”

在当教练的过程中,王吉生发现,训练拉弧圈的时候,孩子们的拍形总立不起来。是底板太硬?太厚?不吃球?太重?不明白,于是开始选木材、找木板,研究国外的底板,最后用三合板做出来几支底板。出国援外的时候带到巴基斯坦,没想到深受当地运动员青睐,他们说,这底板跟以往哑铃一样沉的中国底板不一样,他们甚至愿出10美金购买。

那一次,在王吉生的带领下,巴基斯坦队员历史上第一次夺得了南亚运动会的乒乓球冠军,他们对王吉生竖起大拇指,夸他是Great coach(伟大的教练)。

回国后,王吉生建议国内的企业改进乒乓球底板的研发,却碰了软钉子。建议不成,那就自己做吧。他把电工用的绝缘板拆开,撕下一层玻璃纤维加到板子里,增加了底板的弹性。虽然和今天的底板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但在当时来看,已经开始接近国际流行的标准了。

为了潜心研究底板技术,王吉生拿出所有积蓄4千元,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和朋友搞起了合作。

当时他只是想做几支好底板。

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一

毕竟不是纯粹的商人,做生意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那么难,怎么办?“不能放弃。因为我见过什么是好的底板,所以我有判断、有目标,虽然我当时还不知道该怎么做。”

从识别木材做起,潜心研发,从跑市场开始,了解市场规律,不懂就去找书来看。几经周折,数年奋斗,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并且在乒乓球器材行业里奠定了自己的位置。

王吉生说,中国的产品要赢得市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第一,哪怕这个第一是你第一个发现并表达出来的。品牌必须是某一方面的第一,如果你做不到,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品牌,顶多是一个名字。

1993年,他第一个在中国市场上针对不同技术、打法的需要,设计、开发、生产了个性分类底板;1996年,世奥得创立,第一个在市场上成功推出芳基碳素复合纤维底板;第一个在市场上推出“个性化定做活动”;第一个在世界上推出针对40mm大球的RG(外柔内刚)系列底板;成功创新世界上第一个采用芳基纤维减震的碳素纤维底板――《剑中王》;第一个在中国开展挑战国际品牌的“盲打比试”,他的拳头产品RG和剑中王底板与国际大品牌底板在五组不同人群中“盲打测试”,分别获得复合纤维组和碳素纤维组总分第一名;开发成功中国第一个泡状表面的涩型快速反胶;推出独立编号的底板――《十年一剑》,真正做到了专业器材专人独享。第一个成为加拿大国家乒乓球青少年队的唯一中国器材赞助商;率先推出第一款搭载了世界最强、最轻纤维――JL纤维的高性能底板。

“一定要强调个性,要打别人没打过的球,干别人没干过的事,这是我当运动员,当教练,直到如今做企业的一个感受。”不要简单的模仿,不能只研究对手的优点,更要研究他的缺点,只有突破他的缺点,才能超越他。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拿什么去打?看不到对方的“短处”,又该“剑”指何方?

我不是反对快,我只是反对急功近利

王旭,80后,王吉生的独子。几年前,新加坡的大学MBA毕业后进了父亲的公司。如今,30岁的他已经挑起公司商业化运作的大梁。在王旭眼里,父亲是一个儒商,但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现在满街都是卖酒的,恐怕还没走到你这,人家已经喝醉了。”

在王吉生眼里,儿子脑子灵活,有想法有行动,但有点易冲动。“我跟他说,我的酒好,你想办法给我搬出来。但是,你来了,不是要来个拨乱反正。你来,是要把我的事业继承好,发扬好,把我正在做的和想做的事继续做下去;把我过去做得不够好的完善好。”

2010年,世奥得和国内最大的三个乒乓门户网站开展了深入的战略合作,和一些省运动队签订了合作协议,用9个月时间开拓了瑞典、德国甚至南美的一些国际的市场。

王旭觉得,这样的步子还不够快,而在王吉生看来,重要的不是怎么抓住机会赚大钱,而是要不断构建企业的未来,保证企业良性发展。“我不是反对快,我只是反对急功近利。不要被外界轻易诱惑。设想你将来的发展空间如果是全世界,你有没有信心和实力面对?”在父亲的影响下,王旭也变得越来越沉稳踏实。他相信和父亲之间能找到一个契合点。

王吉生说,市场上的人分三种,一种是生意人,一种是商人,一种是企业家。区别在于,生意人是投机的,商人是赚钱的,企业家是有使命感的,要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要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顾客负责。

对话王吉生

记者:“世奥得”的定位是什么?

王吉生:给想打好球的人提供他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个性器材。

记者:这个定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众。

王吉生:我把市场细分为两部分,想打好球的人和纯娱乐的人,我们的定位是前者,因为只有你想打好球,我们才有发挥的空间。

记者:这个定位会不会丢失掉其他很大一部分消费者?

王吉生: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其他的子品牌,针对一般消费者,但是投入绝大部分精力去研发的,还是专业化的个性产品。我自己认为,品牌其实就是告诉别人你是谁,不能今天说是国王,明天说是乞丐。

记者:“世奥得”告诉别人自己是谁?

王吉生:对乒乓球运动爱好者来说,我是能帮他们打好球的人。对国外的经销商和采购商来说,我们是中国最具创新精神和技术含量的企业之一。从产品技术含量角度说,我们是中国的NO.1。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外的经销商给我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

记者:究竟什么样的底板才是专业和个性化的?

王吉生:专业底板就是个性化的底板,是细分市场的底板,简单说就是为攻球设计的,对削球手就不适用;为初学者设计的,老手就不适用;为技巧型设计的,力量型的人不适用;一句话,刘国梁适用的,孔令辉就不适用。底板是人体的器官功能的延伸,同时,作为商品来说,每一款个性化的产品都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前没人认真研究这些。

记者:《十年一剑》纪念版精品底板上市的时候,被您形容为从高端市场的“悬崖”上跳下去,一边跳,一边长“翅膀”。如何理解?

王吉生:有时候不是你准备好了再干,而是形势把你逼到这份上,你非干不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翅膀长起来,你就飞了。如果没长起来,你就摔死了。我们要做中国的高端产品,就要有一个非常壮烈的思想,义无反顾。

记者: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这种境地?

王吉生:我想证明中国制造不一定就是低端,特别是乒乓球领域,我们有科技、有水平、有发明、有创造,我们的创造就不值钱么?近年来,我们连续走了全国十二个省市,和几个兄弟单位一起宣传中国的自主品牌,我们发现,即使在新疆这样的边远地区,商店正面的货架上近乎70%都是进口品牌。同时值得深思的另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的进口品牌,无论他们是已经有了几十年历史的日本名牌,还是近几年才冒出的欧、亚新牌;无论是曾经破产过的欧洲老牌,还是初次涉足乒乓市场的世界大牌;无论是西洋发达国家的品牌,还是我们东亚邻居韩国的后发国家品牌,他们到中国市场上都发出一致的声音,那就是-我们的品质最高!我们的技术最好!我们的性能最佳!这就是他们最集中选定的卖点,除此之外,绝无其他“杂音”。反观国产品牌,除了《红双喜》等有限的几个大品牌外,大多数自主品牌似乎都热衷于围绕着“价格”、“外观”、“材料”这些边缘或低端话题打造自己的卖点,卖点既然边缘化、低端化,市场的位置也就难免边缘化、低端化了。扪心自问,在外观设计上,在制造质量上、在性能打造上,在售后服务上,我们与他们之间真的有天壤之别吗?如果说差距,当前我们最大的差距还是在打造品牌的营销竞争上,如何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学会在市场上卖“价值”,而不是卖“价格”?如何透过卖“价值”来打造品牌,而不是仅仅卖货,促销,去搏低层次的市场占有率?这是在品牌强国的道路上,每个有想法的企业都应该研究的大事。

记者:创新不是一句空话,源泉从哪里来?

王吉生:很多方面。例如:我们率先在中国市场开发个性化定制,就是希望这些发烧友、超级球迷把他们的灵感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我们,通过他们的思路来丰富我们的思路。又如:我们开展了修理服务,也是想通过修理,了解市场上有哪些底板特别值得珍惜,经久不衰。我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好底板都买来研究一遍,但是我能通过修理这些经典的底板来理解这个市场。同时,通过借鉴全世界各品牌的特点,找到创新的源泉,丰富我的产品。

记者:据我所知,有很多国内企业都是从模仿起家,再自创品牌。

王吉生:我们不想走模仿之路。模仿很简单,不需要技术研发,做一个和国际大牌外观一模一样的,只要卖得比它便宜就可以,而且很快就能打开市场。但我觉得中国的企业不能总在模仿,尤其是中国的乒乓球器材。从一开始我就有一种危机感,总有一天,中国和外国的品牌要直面竞争,如果你只是跟在别人后面做模仿,一旦对方大幅降价,你就必死无疑。创新就不一样,某一天,就算日本的蝴蝶降到世奥得的价位,我照样还有生存空间。因为我有沉淀下来的东西,有经典。我的每一款拍子都有故事。懂得我内涵的人,他还会买我的。当然我们也会参照世界的目标,在市场品牌方面,我们要做中国的蝴蝶,在底板技术性能方面,我们要做中国的斯蒂卡。

记者:您曾说过,与国外品牌相比,当前我们最大的差距还是在打造品牌的营销竞争上,对国产企业来说,应该怎么做?

王吉生:我的体会是,第一,卖东西不仅是卖产品,更重要的是卖价值,卖功能和服务。你满足客户的越多,你的品牌在人们心目中就越难以忘怀。品牌定位不是自说自话,是把这些东西变成你的行动,你的产品和你的理念,让市场接受,让消费者认同。做企业一定要有“品牌自强”的使命感。我相信,有使命感的企业才能走得远。

记者: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王吉生:市场占有率和品牌认知度。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这个圈子里相对比较专业的小众人群,专业化意味着比大众市场会小很多,但它的高度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最怕的是顶着一顶专业的帽子,做很不专业的事。

盲打测试,世奥得能得第一,但一旦贴上标签,用的人就会说,这比蝴蝶或者斯蒂卡还是差一点。改变这样一种现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吧。

还有一个困难是资金,如果有风投,可能我们会发展得更快,如果没有,我们就愚公移山,祖祖辈辈,无穷无尽。

记者:什么时候最快乐?

王吉生:分享运动员和球迷使用我们产品获得成功时的喜悦,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

上一篇:体育产业:“十二五”实现新发展 下一篇:专业细分 服务品质 行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