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免疫不孕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8-05 03:38:45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免疫不孕的相关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019(2013)02-0001-05

【摘要】目的通过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抗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测定,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免疫不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IgA,ASAb,EMAb。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对照组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不孕;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是妇科难治性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是导致不孕的一个主要原因,约占不孕症妇女的40%~68%[1]。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可能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体内存在多克隆B细胞活化,这种多克隆B细胞激活可能扰乱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在患者异位病灶、外周血和腹腔液中出现各种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多核苷酸类,抗组蛋白及抗磷脂、心脂类抗体以及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子宫内膜和卵巢抗体,尤其是抗子宫内膜抗体对子宫内异症的发病及不孕有重要作用,去除病灶,这些抗体相应减少[2]。

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上的长期观察,我们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主要是免疫不孕诱发的。本课题通过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免疫状况及抗子宫内膜、抗抗体的检测,阐述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不孕的机理,提供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依据。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标准

1.1.1体征

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盆腔检查可发现子宫固定、后倾。在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段等部位扪及结节伴触痛,有时在阴道穹隆部可扪及或肉眼见到稍隆起的结节或蓝点。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区扪及囊性块物,活动或固定的包块,有轻压痛等。

1.1.2B型超声检查

可确定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偶能发现盆腔检查时未能扪及的包块。B超显示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壁较厚,且粗糙不平,与周围脏器特别是与子宫粘连较紧。囊肿内容物呈囊性、混合性或实性,但以囊性最多见。

1.1.3CA125值测定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值可能升高,但一般不超过200U/mL。虽然卵巢癌患者的CA125值远较内膜异位症为高,但两者间的升高值有一定范围的重叠,故临床上无法单独利用此测定值将两者加以鉴别。CA125测定还可用于监测内膜异位症病变活动情况,若药物或手术治疗有效时,CA125值下降,复发时又升高。

1.1.4腹腔镜检查

是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方法,特别是对盆腔检查和B型超声检查均无阳性发现的不育或腹痛患者更是唯一手段,往往在腹腔镜下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即可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也只有在腹腔镜检或剖腹探查的直视下方可确定。

1.4统计方法

采用13.0软件包计算,计数资料采用 百分比计算,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2结果

2.1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对照组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见表1。

3结论

3.1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细胞出现在子宫腔以外部位,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引起患者痛经、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等.EM发病率约10%~15%,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卵巢激素依赖的内膜异位现象为一种生理情况,只有当异位的内膜反复周期性出血,并出现症状时,方能认为是疾病。内膜异位的病情变化有其自身的生物学周期,几乎所有的女性一生中都会出现轻度及表浅的EM,但由于妊娠或服用避孕药引起的激素变化而自然萎缩。根据病变的部位,EM可分为:①子宫腺肌病,也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在性),病变限于子宫肌层;②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外在性),是在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内膜组织(包括子宫浆膜面及子宫颈浅表的病变);③混合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在子宫肌层和子宫外同时存在。

EM 是影响生育期女性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首先由Rokitansky于1860年作尸体解剖时发现。从那时起,许多研究报道一直把内、外在性内膜异位症视为同一性质的疾病,后又研究发现它们在病因、病理和发病机理方面均有所不同.外在性有功能和周期改变,发病年龄较小一些,把内在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类型。但近来有部分研究报道又认为内、外在性异位症是同一疾病过程的不同亚型或变体,两者均来自远离的内膜基底层,这种内膜组织具有干细胞的特点,可以形成异位组织的全部成分,包括上皮、间质及间质周围的平滑肌组织。目前,对内在性的组织发生源于内膜的基底层的观点,大家都比较认同,基底层的腺体和间质在高雌、孕激素、生长激素、各种创伤应激性刺激(主要为宫腔手术操作)及某些不了解的生长刺激因素作用下,直接向肌层内长入,同异位灶相延续。目前较为公认的学说有3种, 一是,Sampson的内膜种植学说,月经时脱落的内膜碎片经输卵管倒流入盆腔,种植于器官表面或腹膜上。二是,Meyer的全能细胞化生学说,如炎症、宫腔释出的化学物质,特别是在激素影响下的体腔上皮化生,可以解释男性在前列腺、切除术后,长期用雌激素治疗所发生的膀胱的EM。三是,源于胚胎时期苗勒氏管残余细胞,但也有通过血源和淋巴道扩散的证据。鉴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目前将雌、孕激素受体用于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报道较多,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有报道异位内膜ER、PR含量低于在位内膜,但也有异位内膜ER、 PR明显高于在位内膜的报道。还有报道ER, PR在增生期从内膜到肌层全是阳性,而在分泌晚期,仅部分基底层阳性,功能层及肌层全是阴性。本研究的结果是ER在位内膜高于异位内膜,PR在异位内膜高于在位内膜,和其他的结果又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来自组织固定、试剂或者操作方法的不同.关于 E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鉴于异位症常伴有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肌瘤等,认为它的发生和雌激素相对或绝对增多有关。但外在性和雌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尚无充分的证据。有许多实验资料证明,雌激素对内膜的作用是通过一些生长因子而起作用的,如上皮生长因子(EGF),异位内膜细胞本身及浸润的炎性细胞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产生这种质。EGF能够激活合成雌激素的基因,反过来,雌激素又激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传导通路和调节EGFR水平, 以维持异位内膜组织的种植和生长。有的异位和医源性播散有关,如腹壁瘢痕内异位,几乎均发生在剖腹产后,这和Novak的腹壁内异位多发生在不累及子宫内膜的剖腹术后不符。子宫内膜异位症虽是良性病变,但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异位内膜细胞的这种特性与肿瘤细胞转移侵袭的特性相似,许多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物质,如乙酞肝素酶、基质金属蛋白酶、上皮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等,在EM中也呈阳性表,并且抗凋亡基因Bcl-2过度表达,起凋亡作用的BAX低表达。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的形成和生长,在E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一篇:龙舟竞渡贺端午 下一篇: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