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增加小学数学爱好者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8-05 03:06:32

浅谈增加小学数学爱好者的学习兴趣

[提 要]一个好的教师应能引起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鼓励学生遇到困难应迎难而上。教师讲授课程应做到举一反三,难易适中,授课过程中找准规律和要点,把握深度,讲授多样性的题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全班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趣味性;顺逆归纳法;肯于钻研

[作者简介]胡会龙(1970―),男,南昌县武阳中心小学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数学教学。(江西南昌 330219)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应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小学阶段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教学目标之一是普及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对于农村地区小学少数数学爱好者来说,仅靠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他们的智力提升、开发力度是不够的,如要这些数学爱好者有更好的智力上的提升,首先应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默契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同时改变教学风格,运用课堂教学游戏,增强小学数学的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

笔者任教小学数学近20年,在给一般的学生上好数学课的同时,也一直坚持给兴趣小组辅导数学,也曾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带兴趣小组的时候,也遇到过题量大和难度大的困难。要想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效果,辅导老师非得下一番功夫不可,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增加趣味性。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与学生之间更是朋友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这门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内心对成功的需求,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比如,可以把生硬的数学题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跟生活有关联的题目来考小学生,这样有助于拉近师生的关系。

例:1.若在五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里都有五条蚯蚓,问圆中一共有多少条蚯蚓?答案:五条

2.中午放学的时候,还在下雨,大家都盼着晴天。小华对小英说:“已经连续三天下雨了,你说再过36小时会出太阳吗?”同学们认为呢?答案:不会,因为那时正是半夜

比如,教学课上教师还可以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例如应用顺逆归类法进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就更为被学生容易记住和掌握,它的思维顺序是:先确定应用题的解法是未知数与已知数相比还是已知数与未知数相比,未知数与已知数相比属顺向题,用乘法计算;已知数与未知数相比属逆向题,用除法计算。

例:果园里有桃树60棵,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1/3,梨树有多少棵?

这里要求的梨树的棵树是与已知数(桃树的棵树)相比,属顺向题,用乘法算:60*1/3=20(棵)

若用题改为“果园里有梨树60棵,是桃树的1/3,果园里有桃树多少棵?”则变为与“桃树的棵树”相比,而“桃树的棵树”是未知数,属逆向题,用除法算:60/(1/3)=180(棵)

二、重视德育教育。

对数学有强烈爱好兴趣的学生,老师应鼓励他们遇到困难,应迎难而上,不要知难而退。学生肯于钻研,多下功夫才能有收获,有成就感。教师如要做到这样,应从课堂上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迎难而上。

例如,教师课堂上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老师无论在复习旧知识还是学习新课时都应巧妙的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通过层层设问,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三、题量适中,举一反三

课堂上,教师讲授题目不宜过多。一堂课重点讲一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讲题一起,让学生学会解答一类题,并运用这些知识进化发散思维,解答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基本知识,请同学回答“为什么二月有28天,有的有29天”“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以此结束,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绪。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顺逆归类法,不仅适用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还适用于“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只不过几分之几换成几倍罢了。

此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除了学习到应用“顺逆归类法”,还另外学习到找准单位“1”和确定对应分率的方法,这两种的解题过程也同样快捷。

例:果园里有桃树60棵,梨树的棵树比桃树多1/3,梨树有多少棵?

这里是与已知数(桃树的棵树)相比,用找准方法确定“梨树的棵树”对应的分率是(1+1/3),属于顺向题,用乘法算:60*(1+1/3)=80(棵)

若题改为“果园里有梨树60棵,比桃树多1/3,桃树有多少棵?”这里与“桃树的棵树”相比,而“桃树的棵树”是未知数,“梨树的棵树”对应的分率是(1+1/3),属逆向题,用除法算:60/(1+1/3)=45(棵)

四、难易适度,把握深度。

不可一味追求高起点,大目标。课堂讲授知识应有一个梯度,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便于学生掌握和提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题目的难易,力求稳步、高效。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掌握解题要点或规律,这样,才容易记住和掌握方法,迅速确定解题方向,思维过程简单快捷,解题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任何解题方法都应通过对题目的实际操作,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才能最终掌握和运用规律。

当然,带好数学兴趣小组还有许多方面,如讲授题型的多样性,时间上的连贯性等等。总之,带好兴趣小组不但能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通过他们的影响,提高全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全班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惠民.一类分数应用题的比较解法[J].小学数学参考,2007,(6).[2]张瑞平.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类型研究[J].教师,2014,(30).[3]周蓉.三种分数应用题的常用解答方法[J].小学数学参考,2016,(12).[4]赵海,赵百香.浅谈小学数学兴趣的保持[J].都市家教,2015,(2).

上一篇:秋日静美(组诗) 下一篇:故乡(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