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的光芒照亮每个心灵

时间:2022-08-05 10:58:37

让思想的光芒照亮每个心灵

【教学背景分析】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巴金对孩子关心、热爱的感情,同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这是巴金在87岁高龄给家乡孩子的回信,此时的他已经是名扬四海的大作家。从他的信中让人感受不到一个功成名就的人的得意与沾沾自喜,也感受不到专横跋扈的嚣张与凌厉。他留给人们的则是翩翩君子般的谦逊与和善,是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是老而弥坚的锲而不舍。读他的信,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他以深邃的思想之光,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也为每个读者照亮了灵魂和前进的路。

【精彩片段实录】

教学“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片断实录

生:老师,我明白“我思索……而不在于享受”这句话的意思(欲言又止)。

师(鼓励):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嗯,我理解,可是……

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生:嗯(其他同学均有同感)。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出示:我思索,我追求,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和原文一样吗?

生(齐答):少了“终于”!

师:那“终于”能省略吗?

生(不假思索地):不能。

师(追问):为什么?

生(陷入沉思,片刻后回答):没有“终于”二字就感受不到他的思索过程了。

生:这个深刻道理是巴金爷爷走过了87年的风风雨雨后悟到的人生哲理。

生:巴金爷爷是在用自己的人生历程告诉孩子们,要奉献而不要享受。

师:巴金爷爷有过苦闷和彷徨,有过思索和追求,才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你能念好这句话吗?

生:能(念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师: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吗?

生(立即举手):就是告诉我们要奉献而不要享受呗!

师:说得对!作为小学生,我们为别人奉献什么呢?

生陷入迷茫。

师:其实,下文就阐述了这句话的含义,文中是怎么解释的呢?

生迅速寻找答案。

生(片刻后小手如林):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

师:巴金爷爷说的“奉献”指奉献什么?

生:奉献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

师:一个词连续出现了四次,注意到了吗?

生:更多的。

师:你能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

师:是的,奉献就意味着为别人奉献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

师:巴金爷爷奉献了什么呢?你知道吗?

生肃然起敬。

师出示:巴金没有领取过国家的工资,他一直靠稿费生活。

101岁的文学老人巴金两次托人以“上海作家李尧棠”的名义为印度洋海啸灾区共捐款6万元。

他不赞成设“巴金文学奖”,曾把获奖的5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上海作协基金会。

师(动情地):巴金爷爷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一座巍然屹立的民族丰碑……我们又怎能一言道尽呢?

师:作为小学生,我们又能奉献什么呢?请联系身边的事来说说。

生一时发言很踊跃,孩子们热情地畅谈心中对“奉献”的理解。

师:对,只有为别人、为社会奉献我们的爱,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结果。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我只是路边一棵无人关注的小草,没有能力为别人做些什么,只能努力做好自己,这样的生命算不算开花结果了呢?

生一阵躁动,有的小声议论。

师:即使只是一棵小草,也用那一片碧绿点亮了一方原野,不是吗?

生点点头。

师:努力做好自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这样的生命当然也是开花结果了!只是开放的方式和别人不太一样!

生若有所悟。

师:看得出,同学们对这句话有了各自的理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从同学们动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大家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分析】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精神预约,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是读者经过思维,自我扬弃后的精神重建。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创设阅读的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与作品、与作者进行交流,彼此以心换心、以情激情。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看似语言朴实、浅显易懂,实则内涵丰富、语重心长。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剥茧”式的阅读,使学生经历感性思维到理性思考再到精神洗礼是本课教学的核心。文中第三小节中几个重点句如何处理,一直是本课的难点,既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又要作适当的引领,不要让学生的思想跑得太远。既要让学生感悟到重点句的意思,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又要上出语文课的特色。经过反复琢磨,我选择了学生读悟在先,教师再引导抓重点词句品读、拓展,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感悟到的用“美读”形式把它展现出来,把内在的意识转化为外部的行为表现。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意义、熏陶感染的过程,也是自我建构阅读方法的过程。

这里不得不提到实录中那个学生提到的“一棵小草”的教学插曲。公开教学后在和听课老师的互动中,有老师就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这样的质问:巴金的这段话本质就在于讲奉献,你认同了那个学生的回答,是否与文本的主旨背道而驰呢?我是这样回答的:巴金是位值得我们仰视的大家,唯其如此,即使课前我找了许多他的资料,对他的了解也只能是九牛一毛,更不敢说对巴金的思想大彻大悟了,更何况孩子呢?那个学生的回答,不恰恰就是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吗?他的表述只是他内心真实想法的表露,可能与主旨不太吻合,但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如果我今天否定了他,在这样一个公开场合否定了他,你觉得他以后还会这样向别人袒露心声吗?再说对于生命的解读,巴金直到87岁高龄才直言“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们又如何能奢求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现在就能悟透呢?现在不懂,将来会懂,重要的是让思想的光芒照亮每个孩子的心间!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市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试谈新课程下数学课堂的体验学习 下一篇:化学实验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