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8-05 10:56:36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摘要】探究性学习主要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知识点为生长点,意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学习方式不但立足于教材,而且高于教材,最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本文对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探究性学习 探索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出发。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提倡探究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进取精神和主动意识,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初中语文探究学习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思维活动源于疑,读书贵在有疑,解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突出主体的优势。所以,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让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社戏》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特意去引导学生产生质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许多关于地方戏的照片,当学生看到这些照片时会觉得地方戏并没有文章中介绍的那么美,是一种很平常的戏曲形式,甚至没有像样的舞台,只是为了祭社而出演的年规戏,可为什么文章中说社戏在孩子们眼中是“美”的,它又“美”在何处呢?从而将学生的精力放到寻找社戏的“美点”,经过交流讨论,同学们就会发现其实社戏之“美”并不是戏曲本身美,而是平桥村民所表现出来的民风之美、乡间生活的和谐之美以及江南水乡所具有的景色之美,作者通过写社戏其实是表达了对这些美好回忆的感慨和缅怀。随着对文章的深入解析也勾起了学生对童年的回忆,进行感情的交融,启发学生心灵的共鸣,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文章的主题理解的更加深刻。

二、利用矛盾消除疑难问题,达到破解全篇的目标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文中有很多看似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的语句,这些语句中蕴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思想,可以让人回味无穷,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些矛盾,利用矛盾消除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达到破解全篇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章时,笔者就抓住了第一段中的两个词“好像”和“确凿”,一个表示不确定,一个表示肯定,原本两个自相矛盾的词却出现在一句话中,着实令人惊讶。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对这句话进行了深入解析,最后才发现原来作者的用意是用两个矛盾的词来表明百草园现在与过去的矛盾。过去的百草园有皂夹树、有鸣蝉、有菜蛙、有石井栏,可以摘覆盆子也可以拔何首乌,确实是属于“我的乐园”;但现在的百草园已经是一片野草了,早已不再是“我的乐园”。正是好像和确凿这两个矛盾的词反映出了现在和过去的矛盾,让读者明白那时的百草园是属于作者的儿时的乐园。围绕这个中心思想,读者理解全篇就能事半功倍了。

三、关注课文的留白,在此深入探究

“接受理论”的创始人伊瑟尔曾经将阅读过程作为文本和读者相互沟通的一种关系进行描述,他认为作品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被动态构成的,他是这样描述的:“作品的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而这种由“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所构成的文章结构”就是召唤性结构,这就为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现行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作品,大都存在留白与不确定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某个角度提出自己的想象与联想,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来探究和填充。也就是说,这样的内容本身就具有潜在的探究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蕴含于文章中的留白,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样的留白,例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结尾中是这样写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一结局,教师提出问题:“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之后的命运如何?”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以探究孔乙己最后的命运,究竟是死了还是出现了其他的事情?以此来启发学生联系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特征进行思考和探究。很多学生最后认识到: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性格好逸恶劳,死要面子,在被丁举人打断腿之后,就失去了“窃”的能力,因此,死了的可能性较大。此时,学生纷纷展开联想,有的说:“孔乙己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冻死了”;有的说:“孔乙己没有钱治病,最后病死了”;有的说:“孔乙己没有经济来源,活活饿死了”;还有的说:“孔乙己并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人,最后也像丁举人一样迫害百姓。”试想,如果鲁迅先生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现在的争论了。这就说明文章的留白为学生拓展思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扩大了读者的思考空间,提高了作品的余味,使学生在填补留白的过程中,收获了丰富的养料,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独特感受。

四、不但要注重探究,而且要注重展示

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环节应该是展示,而精彩的展示恰恰是对探究成果的汇报,所以说探究为展示提供了重要保障。展示的过程既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又是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过程。各个小组在质疑、分析、评判过程中自然生成的问题,加快了问题研究的深入,如果没有问题的生成,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更谈不上深刻的体验了。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金坤荣.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J].江西教育

[2]金坤荣.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J].基础教育研究,

[3]马斯斯.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生探究性[J].青春岁月

[4]陈饶.初中语文课堂探究四环节[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5]沈春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浅谈中考作文的写作技巧 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