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一种人生境界

时间:2022-08-05 10:53:25

《红楼梦》词曰:“一净土掩风流。”这让我窥见了小说中的一种凄凉之美。然而在现实人生中,“凄”者可谓比比皆是――因为人人都会衰老、死亡;而“凄而美”者却少得可怜――不是人人都能老得有味、死得美丽;至于在死后还能以美好的形式继续存在于世的人,则更是寥寥可数。“凄”,似乎顺理成章;“美”,却谈何容易!

说到“凄美”,人们往往会想到女人。中国古语曰:“自古红颜多薄命。”说的是美女的不幸命运。其实,红颜未必都薄命,因为美貌的确给不少美女带去了好运,她们往往比丑女要少奋斗很多年。不过,我所说的“凄美”,并不以“美貌”为要素。以美女为例,生而美丽者,未必能死得美丽。自古以来,死去的美女何止千万,有多少能在百年后还叫男人神往不已呢?

我说的“凄美”中的“美”,更多地取决于精神内质,而非外貌之美或外在因素。比如说著述甚丰的张爱玲,就外貌而言,她说不上是美女。她晚年孤身生活于美国,以自杀告终,可谓晚景凄凉。但是,由于她在现实中与胡兰成的特别的爱情,更由于她所创作的独具特色的小说,在喜欢她的读者心中,她的生与死被蒙上了一层哀婉美丽的浪漫色彩,于是某种“凄美”就凸显出来了。多少荣华富贵终将化为尘土,但100年后还会有无数人热读张爱玲的小说。

广义的“凄”,除了前文所说的衰老、死亡的凄凉,其实还包括没有知音的孤独、生活贫寒的无助或被社会排斥的苦闷等。换而言之,“凄”其实就是概括性的苦难。小人物的人生常常是充满“凄”的。举个不太“凄”的例子吧,有多少学子在学生时代被告知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然而,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后,他们往往发现自己更像狗尾巴草,或者像煮饭的柴火。那些大学毕业后失业改行的人,肯定会有类似“凄”的感觉。

沦为狗尾巴草之后,要想再变成一朵花,的确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有可能创造人间奇迹。而且,也的确有不少人创造了奇迹,由“凄”至“美”。假如不幸身陷凄凉,你可千万不能放弃。要知道,有时苦难本身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它很可能会成全你,因为苦难能加深你对人生的体验,能砥砺你的意志,甚至能培养你的生存能力,如果你不放弃的话。试想,二胡圣手瞎子阿炳假如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人,他不可能对人世的苦辛有那么入丝入微的体验,那么,我们后人怎么还能听到他那无限哀婉、凄美的《二泉映月》呢?就阿炳自己而言,虽然他终生贫寒,一身凄楚,但是随着他创作和演奏的《二泉映月》传世,他的一生由“凄”而“美”,成了一个永恒的“凄美”传奇(凄美,当然不是女人的专利)。

“凄美”是一种令人回肠荡气、又让人肃然起敬的人生境界。这么说并非毫无道理。“凄”,是对人生苦难的一种概括,而“凄美”,则是苦难中崛起的美。苦难使人产生悲哀,这无需解说。值得一说的是,大凡能实现人生之“凄美”的人,往往有对苦难的深切体验和感悟,因此是较深刻的人;往往有经过苦难淬火的顽强意志,因此是精神上的巨人;往往有执着的爱好与追求,因此是保持着心灵高贵的人;往往陶醉于其事业的欢乐,在蔑视现实苦难的同时,常常还把欢乐带给别人,因此像苦难国里的光明使者。这一切多么难能可贵,这样的人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所以我说:凄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假如你曾站在废墟上歌唱过,你就会更加理解那样一种特别的美。

【赏析】

“凄美”并非凄凉、凄惨,“凄美”表现的是一种精神的高贵;“凄美”与其说是一种苦难,不如说是一种气质,它传递给他人的也许不是凄苦,而是情感的熏陶和爱意的浸染。

文章由凄而能美“更多地取决于精神内质”,进而论及凄美是“苦难中崛起的美”,思路清晰;结尾处以“站在废墟上歌唱”收篇,语言优美蕴藉,令人回味。

上一篇:不忘“衣食父母” 下一篇:Spurious Relationship of AR(P) Stable Se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