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分析

时间:2022-08-05 09:11:58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分析

摘 要:在新课成的背景下,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学体系,是所有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学习的。因为,数学作为一门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学科,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的质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对此,本文将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23-01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原则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变,并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来改善教学方法。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原则有三点:第一,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在数学上的学习能动性。第二,小学生的集中力都不是很好,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点,在教授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让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得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课堂上,进而才能提升整个教学的质量。第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教师教育的重点,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其主导地位,把小学生当做主体,让他们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滞后

新课改的推进和变更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事业的更新和发展,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深入到各个教育领域,因此,由于受到长期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目前某些小学的教师教学观念较为滞后。有部分教师还是不能抛开传统的思想,认为教师才是教学中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自己的威严,这是不容质疑的东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就变成了教学中的被支配者,学生无法掌握自我学习能力,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例如人教版教材的“鸡兔同笼”的应用题中,由于小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没有理解好,导致鸡兔腿的数量和头的数量无法通过数学式子去进行表达,而教师则直接提出解决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顾虑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教师的传统观念不仅会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这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教师的教学方式无法得以改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压力,加上教学中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开自己的思维,只能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毕竟这样的方式还是比较适合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较为单一了。在课堂上,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就在课下听讲,必要时学生会提一些问题,但是其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都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进行的,但是并没有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的升学,但是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都是不利的。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一种严重的压制,学生不愿意或者不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不高。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那么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就不高了。

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会自我学习。数学作为一门灵活性大的理性学科,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给与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1、教会学生对于数学的洞察能力

要想让学生能够用创新思维,能自主学习,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改变学生的定向思维。在数学的学习上,要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让他们自己归结和整理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数学的知识时,可以运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最好可以拿现场有的情境和实物当例子,这样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也比较能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也能观察到学生的洞察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洞察力,这样才能抓住数学中更深层次的知识和内容,然后再让其逐步归纳总结,这样才能学会自我学习,才能符合新课改的目的。

2、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自我的教学思维和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我国传统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颇深,他们学会尊师重道,以至于对老师有着一种敬畏的感觉。尤其是小学生,他们认为老师就是一个严肃且严厉的“家长”,这样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学着跟学生成为“好朋友”,改善他们对老师的看法,适当调节课堂气氛,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主体。这样才能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给以学生适当的帮助,才能改善数学教学课堂沉闷的气氛,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3、适当创造情境和意境,发展学生的散发性思维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举一些小学生善于理解的例子,创造他们能想象出来的情景和意境,这样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好。例如,教师在教授“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时,可以以学生的铅笔筒为参照物,然后拿出一根明显的绳子围绕圆一周,然后再用直尺量出其长度,这样就能较为生动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小学生接触的事物有限,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并在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地给出答案,要用不同的例子引出最后的结果。例如在解释直接时可以问同学们,在不破坏笔筒的前提下,如何知道其直径,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思考,这样才能达到发展学生散发性思维的目的。

四、结语

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也是伴随我们到高考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重视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教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马正平.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成功(教育),2012,22:74.

[2] 孙振华.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与对策[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10(03)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多样性的教学方式 下一篇:小学低段朗读教学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