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探讨

时间:2022-04-19 01:21:45

真性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探讨

【关键词】 真性精神分裂症; 病理; 生理; 病理心理

20世纪初,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Bleuler)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分为基本症状和从属症状两类,前者是每一患者在每一疾病阶段都必须具备,而后者则并非见于每一病例。其后欧洲精神病学家把临床患者以此划分为真性精神分裂症和假性精神分裂症(或称反应性精神分裂症)两类。前者基本症状明显,病程进行性发展,并逐渐趋向精神衰退;而后者基本症状不突出,从属症状比较丰富,预后良好。对于真性精神分裂症,布鲁勒还提出了4A症状是本病的基本症状[1]。不管症状怎么划分,有一点必须清楚认识到,任何症状都有其一定的内在联系,不管是紊乱的言语,还是不协调的情感和行为表现,都不可能是喉肌、表情肌、运动肌的不自主收缩所致,有什么样的言语、情感和行为表现,就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正常心理活动是正常意识思维活动支配着正常言语、情感和行为,病态的言语、情感和行为只能是由病理心理活动所支配。真性精神分裂症不可能有正常心理活动,也不可能没有病理心理活动,否则便似痴呆人,甚至和动物差不多,只存在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而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心理活动,只是大脑皮质病理生理变化的结果。对特征性基本症状的剖析,追寻大脑皮质病理生理变化,正是本文的重点。

1 真性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临床基本症状

1.1 真性精神分裂症的6种基本症状 没有客观正视自己的能力,在醒觉状态下,患者不能对自身当前主观状态正确认识,缺乏自我内省力,自己的姓名、年龄、职业等亦不能确认,对自己精神疾病也缺乏认识和判断,从而形成自我认知障碍的特征性症状。

没有正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醒觉状态下,患者不能确认外界客观事物和周围环境现状,患者对非常熟习的家中成员也不能确认,从而形成周围环境认知障碍的特征性症状。

在醒觉状态下,患者往往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早晨和黄昏,也就是说对时间概念不能确认,从而形成时间定向障碍的特征性症状。

在醒觉状态下,不能正确感知外界各种客观刺激,原有的精神刺激也不再起作用,从而形成感知障碍。虽然不具有特征性,但也是真性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之一。在精神病学中,感知障碍主要指幻觉,由于幻觉很多精神病都能出现,有些药品过量和吸毒过量也都能出现幻觉,故没有特征性。但是真性精神分裂症出现幻觉的几率很大,尤其是听幻觉,故有一定辅助诊断意义。感知障碍在此主要指前一种情况。

患者经常自言自语,目无一切,在患者紊乱的言语和书写文字中,往往可发现:(1)联想障碍,思维散漫,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甚至出现思维破裂,联想断裂等特征性症状;(2)逻辑推理紊乱,甚至出现逻辑倒错,矛盾观念,概念混乱等特征性症状。

情感和行为障碍,包括:(1)喜怒无常或情感迟钝、淡漠,有时又会出现情感不协调性反应,形成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的情感倒错,是真性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之一;(2)行为反常怪异,我行我素,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也是真性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真性精神分裂症的原发性妄想与幻觉一样,虽说在真性精神分裂症中出现的频率高,但由于很多精神疾病都能出现,并且也不是真性精神分裂症的每一证型,每一病程都能出现,故缺乏特征性,因此布鲁勒把幻觉和妄想纳为从属症状之列。虽如此,原发性妄想仍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其他众多从属症状就不在此一一列举。

1.2 真性精神分裂症的特点 真性精神分裂症的前4种症状应属于隐性症状或叫内向性症状,往往需要通过语言问答方式,医者才能发现,由于患者不会自动表露出来,所以容易被遗漏;后两种症状属于显性症状,症状明显表露在外,容易被发现,这6种基本症状说明患者的精神完整性与统一性遭到严重破坏,也即是处于所谓的“分裂”状态,故病程进行性发展并逐渐趋向精神衰退也就在所难免了。这6种基本症状也基本概括了布鲁勒的4A症状涵义。真性精神分裂症的6种基本症状说明在醒觉状态下的病理心理活动有以下特点:无自知力,无认知力,无主动感知力,脱离现实,虚幻性,自闭性。这些特点反映出患者生活在自闭的病理心理活动中,沉浸在梦态样的虚幻环境里。虚幻的自我感觉和虚构的病理心理活动是真性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心理活动的主要方式,所表露出的言语、情感、行为与客观现实肯定不相吻合。如果把上面病理心理活动与大脑皮质正常生理浅抑制状态所做的梦进行分析比对,就可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1)一个处于生理性浅抑制,一个处于病理性超限抑制,两者都非深抑制,也非正常兴奋状态;(2)两者都脱离现实,与客观现实不相吻合;(3)一个处于正常封闭式的异态心理活动状态,一个处于半自闭或自闭的病理心理活动状态;(4)梦中的你亦属虚幻,不是真实的你,梦境亦是虚构的不现实的境遇。当运动中枢处于脱抑制状态时的梦游,更能说明此问题,如果此时能再出现语言中枢脱抑制的话,那对客观世界来说,梦游的人就如同精神分裂症再现。有这么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内在机制必然有其共同之处,这为笔者提供了充分的逻辑推理依据。笔者在另一研究中已提到,两者共同之处在于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2]。过去国外有很多科学报道,如过去苏联科学家用仪器在大脑皮质上看到物体形象、美国发现“电视脑”人等,已在客观方面证实了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的存在[3-4]。梦形成的机制主要是大脑皮质浅抑制状态下的荧光屏作用的痕迹再现。而在正常皮质兴奋状态,强精神刺激可引起大脑皮质功能性的应急反应,出现超限抑制,正常人经过短暂时间后,逐渐恢复皮质正常兴奋状态,极少数具有分裂素质的人,皮质精神压力弹性脆弱,无法恢复正常皮质兴奋状态,形成惰性超限抑制,在这种特殊的醒觉状态下,大脑皮质不可能长时间处于惰性超限抑制状态而没有任何功能活动,故另一种形式的皮质功能活动必然会出现。处于惰性超限抑制状态的大脑皮质,会形成一种特殊的与梦浅抑制相似的内环境,产生病理性强荧光屏作用。自我存在的固有潜在意识通过病理性荧光屏作用产生的自我存在的虚幻感觉占据了主导地位,自我存在的虚幻感觉通过简单联想,把荧光屏作用显现的其他形象痕迹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虚构心理活动状态,正是这种病理心理活动代替了正常意识思维活动,才使极少数人在强精神刺激下,突发精神分裂症,这也就是在醒觉状态下发生的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变化,与梦的机制相同,必由此而产生出一系列相类似的病变症状[5]。发病的缓急和症状的轻重,主要决定于大脑皮质终止超限抑制,恢复正常皮质兴奋状态的能力。也即是决定于大脑皮质精神压力弹性的强弱[6]。具有分裂素质的人,易产生惰性超限抑制,精神压力弹性越弱,出现的病理性荧光屏作用越快越强,故发病越急,症状越重,6种基本症状会很快出现;反之,发病缓慢,初期症状亦轻,甚至反反复复,经过多次反复发作后,皮质精神压力弹性更趋脆弱,其结局亦是6种基本症状日渐加重,最后导致精神衰退,这就是真性精神分裂症的必然结果。

由于大脑皮质在特殊条件下的病理生理变化,出现病理性的强荧光屏作用,从而产生的病理心理活动取代了正常意识思维活动,形成真性精神分裂症,病理心理活动表现出的3种隐性症状,即自我认知障碍、周围环境认知障碍和时间定向障碍,正是病理心理活动自我虚幻性和内容虚构性的具体表现,这3种隐性症状在精神病症状学中统属于意识障碍范畴[7],如果说3种隐性症状直接反映了病理心理活动的实质和特点,那么在醒觉状态下,真性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心理活动的实质和特点就是类意识障碍表现。

正常皮质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正常意识清晰状态基础上的皮质功能活动。正常意识活动被取代,就更谈不上正常思维活动。但梦态样病理生理变化,能衍生出很多真性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各种形象痕迹和非形象痕迹的无意识、无规律显现造成了患者在病理心理活动中反映出的言语或书写文字组合的紊乱,从而形成了各种类似联想障碍和逻辑障碍的症状,自我虚幻感觉通过单一而惰性的联想把其他显现的形象痕迹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各种妄想。上面衍生出来的症状,构成了备受精神病学家关注的真性精神分裂症典型而具有特征性的类思维障碍。类意识思维障碍的出现,正是真性精神分裂症形成的核心所在。

除此之外,形象痕迹被自我存在的虚幻感觉直接反映出来,易形成幻觉。而感知障碍与注意集中于病理心理活动有关,由于对外界客观刺激的反应被淡化,从而造成无主动感知力。病理心理活动直接表露出来的情感和行为当然与客观现实不相吻合,从而出现情感倒错,行为反常等特征性症状。总之真性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实质,决定了一切病变症状,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类意识思维障碍。

现在精神病学把后两种显性症状,尤其是类思维障碍作为主要基本症状加以重点论述,这并不难理解,但不能忽视前3种隐性基本症状代表的类意识障碍,毕竟它们代表了精神分裂症病理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实质,6种特征性基本症状才是真性精神分裂症的完整反映,才能展现真性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病理特征,也即是类意识思维障碍等各种特征性表现。故6种基本症状可作为真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和依据。亦可解决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效度与信度问题。

2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病机研究与治疗

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精神病学家为了破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病机,在微观代谢障碍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60年代提出的神经递质假说[1],也即是多巴胺D2受体功能亢进和5-羟色胺2A受体功能亢进,以及谷氨酸功能不足,从而形成精神分裂症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及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以及情感迟钝、淡漠、意志缺乏和行为孤僻,脱离现实的阴性症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的拮抗多巴胺D2受体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拮抗多种受体的第二代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被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症状的精神疾病,其主要作用是抗精神运动性兴奋,消除幻觉妄想,也即是治疗阳性症状和激活某些皮质功能不足的作用,从而治疗阴性症状,另外还有非特异性镇静作用。故在临床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如前所说,一切言语,情感和行为表现都取决于一定心理活动,病态的言语,情感和行为表现取决于一定病理心理活动。而没有任何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假说涉及病理心理活动。神经递质变化不是病变症状产生的决定因素,特别是特征性的不协调症状,不能用神经递质变化解释所有症状产生的病理机制,尤其是解释隐性基本症状的病理机制。神经递质变化只能影响显性症状表现的阳性或阴性属性,也即是精神运动兴奋的阳性属性,或是情感迟钝、淡漠、意志缺乏的阴性属性,或两者兼而有之。神经递质变化更不能影响喉肌、表情肌和运动肌的收缩。另外,没有任何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变化在精神分裂症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更不能证明精神分裂症因此而发生。抗精神药物属于对症治疗,对显性症状有消除精神症状的作用,但对隐性症状作用就很小,所以抗精神药物有它的一定局限性,故现在国内外精神病学都无法定论神经递质变化是因、是果、是相关因素、还是伴随状态[7]。

过去不乏对因的治疗方法,如电休克疗法,国内外在临床上应用此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至今国内外由于病因病机的不明,都无法解释其治疗原理。其实电休克疗法属于一种物理刺激疗法,从其特点和原理分析,首先有利于打破大脑皮质病理性惰性超限抑制和病理性荧光屏作用状态,同时电刺激能激活皮质正常兴奋状态的出现,有利于恢复皮质精神压力弹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当然,电休克疗法有其不足之处,有很多禁忌证,也不易掌握,如果掌握不当,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损伤,所以现在很多医者正寻求安全可靠的方法,取其利而避其害,如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取得了很好疗效[8]。对因治疗不止于此,几十年来很多医家从现在医学入手,进行了血液流变学的观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还原黏度等血液流变性,以及甲皱循环等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证明精神分裂症有血瘀存在,故很多学者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来进行精神分裂症的实验研究,发现某些活血化瘀和宣开解郁方药能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大脑微循环,提高皮质生理代谢能力,也就是有利于皮质精神压力弹性的修复,促进大脑皮质兴奋状态的出现,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的能力[9]。总之中西医结合大有作为。

患者已迷失了本性,如果要在治疗上有所突破,医者不能再迷失于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毕竟不是所有的疾病只有器质性变化一解。故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分析比对,再加上缜密而严谨的逻辑推理,进行功能性病理生理的研究,不失为一种办法。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9-91.

[2]车泽邦.论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2,4(3):165-166.

[3]肖柏.苏用仪器在大脑皮质上看到物体形象[N].贵州日报,1985-03-08(4).

[4]阳兴伟.美国“电视脑”人[N].贵州广播电视报,1993-07-14(3).

[5]车泽邦.精神分裂症与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的病理关系[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2(2):88-89.

[6]车泽邦.再论精神分裂症与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的病理关系[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2(5):267-268.

[7]四川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63-64.

[8]赵卓玖,吴乐平,王丽霞.无抽搐电休克用于难治性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J].贵州医学,2009,33(2):185-186.

[9]车泽邦.精神分裂症的中西医病机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17(4):41-43.

(收稿日期:2013-01-04) (本文编辑:郎威)

上一篇: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表现及治疗进展 下一篇:不同术式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疗效观察